诚实为人,勤勉为事,向教学科研更高平台攀登——记外国语学院蔡永良教授

“不要把自己不当回事,也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这是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蔡永良教授始终坚持的做人做事原则。蔡永良教授说,把自己当回事,要求我们为人做事严格认真,慎独守正,常问自己能够为他人做点什么;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就是待人接物谦虚平和,克己奉公,常问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他认为,诚实为人,埋头做事,淡泊明志,清贫寡欲,是我们应对当下浮躁尘嚣、物欲横流的一剂良方。而这也是熟悉蔡教授的每一位师生对他本人的一致评价。


 “教好学生是我的一份责任”


  2005年,蔡永良老师从外地一所高校调入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至今仍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作为一名教师,首要工作是教学。7年来,他独立开设了7门课程,其中2门为研究生课程,授课总学时达2142学时,平均每周8.5学时。此外,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7名,其中有3名获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我的责任。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树人。这四个方面虽然我做得不尽如人意,但始终能够坚持这一原则。”蔡老师说,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对每位学生认真负责,而且要倾注心血。的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一学年学校教师教学评价中他进入全校前十名,而这一学年中教学工作所占的精力和时间最多。

  注重教书育人,首先表现在教学环节上,蔡老师擅长在驾驭课本知识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凡是听过蔡老师讲课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他讲课的内容知识面广,从不拘泥于教材,历史、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能涉及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和自身多年的体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蔡老师说,外语专业接触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比较多,在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鉴别和批判,在维护和弘扬中华文明国粹的前提下,也要积极地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这一点在蔡老师的课文分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特色。

  对于研究生教学,蔡老师时常告诉其指导的每一位研究生,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有很大的不同,更需要与导师不断地交流。他也总是与学生保持着频繁的联系,特别是在指导研究生论文方面,每次开题之前的磨合不下十次八次,“每一种观点往往需要在不断交流、不断讨论中逐步地升华、明晰……在磨合时,我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不断修正,这种磨合实际上就是教学相长。”

  蔡老师对教学的倾心投入,使每一届总有不少学生成为他的朋友,学生毕业后也会时常找他咨询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面的问题。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写给他的E-mail中感言,蔡老师不仅是他们学业上的导师,也是其生活包括价值观方面的良师。


 科研工作贵在坚持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如果教学工作可以安身,那么立命的是科研,两者必须兼顾。

  进入海事大学7年来,蔡老师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并在国内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分别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聘为兼职研究员,并被认为是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方面的主要专家。7年来出版著作5部,教材2本;发表论文7篇,其中1篇刊于我国外语类权威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另有4篇为特约专稿。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预支项目1项;主持申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项,上海市优秀著作出版资助1项。

  谈到科研工作,蔡老师说,最大的体会就是“坚持”。坚持的含义首先是坚持方向,方向一旦选定,十年磨一剑,坚持数年,必有所成,这是由科研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蔡老师谈到,来海事大学工作之初,曾经有过改变研究领域的念头,但最后还是坚持了原有的方向,现在回过头去看,坚持是对的。

  坚持的第二个含义是持之以恒。坚持需要意志和毅力,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松懈,更不能放弃。蔡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事例。2008年至2009年对他而言是一段非常时期,这一年中,母亲和妻子几乎同时被诊断出患不治之症,母亲自癌症手术直至13个月后去世没有起过床,妻子在诊断出类风湿关节炎至病情基本控制的一年中间,生活几乎无法自理。他又是家中的独子,父亲85岁高龄,女儿在美国读书,家里属于空巢。这一年中,他不得不在老家常熟和上海之间穿梭,不得不独自承担对妻子和母亲病痛的焦虑与纠结。有许多夜晚,他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打开电脑,工作到深夜两点钟,完成催促再三的书稿。“无数次想放下,但又想到这一放也许一年半载,也许更长,到时再捡,要花成倍的努力还不一定能捡得起来,于是放弃了放弃的念头,现在收获了坚持的果实。”


 甘为人梯,提领后学


  走访蔡老师的同事和学生,大家不约而同地用做人平实低调、做事非常投入认真、甘为人梯、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力大等来评价他。“与蔡老师出了很多成果相比,最让我们叹服的是他的为人。” 外国语学院黄向辉老师是蔡老师项目组成员,她感言,不管是严谨治学方面还是为人处世方面,蔡老师一直是她的一面镜子,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凡是能帮到别人的,蔡老师一向都会尽所有能力帮助别人,而他做这些事都是发自内心的。”外国语学院张骏老师说,因为与蔡老师专业方向比较一致,与他切磋的机会较多。蔡老师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立项是在前两年连续申报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项目报告经过无数次修改。申报成功后,蔡老师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体会传给其他老师,同时把申请书全文传给10多位本年度申报的老师,并抽出时间,认真地为多位老师修改申请书。“这种甘为人梯的人格魅力,让很多老师叹服。”

  蔡老师担任我国语言战略包括外语战略和外语教育主要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接触这一领域研究前沿的机会比较多。他会尽量推荐青年教师,让他们尽快进入研究主流,同时还让部分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蔡老师先后与青年教师何绍斌、李国娇、蒋哲杰等结为“传帮带”对子,帮他们制定详实的教学和科研计划,带他们实实在在做项目。经过不断实践,几位老师的科研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侯春林在接受采访时称,蔡老师作为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总能毫无保留地提携年轻教师,不管是与他结对子的老师,还是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师,还是其他研究领域的老师,他都给予许多帮助,带领青年教师发展。张治国老师、何绍斌老师等许多老师在蔡老师的帮助下,这几年在学术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


  近年来,蔡老师致力于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转轨的思考。他提出,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把外语教育推到了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国际社会将其视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途径。目前,我国外语教育界片面强调方法与技术,忽视语言文化及社会功能,因而不能有效地应对和满足国内外形势发展对外语教育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急需进行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轨,重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

  “外语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涉及教学质量和方法之外的很多因素,包括外语与母语,外语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民族认同乃至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不仅是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也不仅是外语学者专家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外语教师必须注意的实际问题。”蔡老师说。今年,其学术研究著作《语言失落与文化生存》一书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这是沪上外语类学者22年来获得此奖的第三人。日前该著作被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遴选为基金出版著作精品,由《文汇报》向社会隆重推出。

  面对社会广泛肯定和诸多荣誉,蔡老师表示:“这些荣誉对我而言是不断的鼓励和鞭策,提醒我把自己当回事,要为学校、为他人多作贡献,同时又告诫我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这些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今天,更不能说明将来。”

  谈到今后的努力方向,蔡老师说,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为每位老师打造的潜心治学的广阔平台,努力向教学科研更高平台攀登,向文化学者的方向不断迈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给自己的人生一份踏实的交待。

校报记者 吉娜 特约通讯员 胡志武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