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搬”到校外,育人落到实处——我校文理学院探索开门育人新模式

日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在浦东宣桥学校开展的艺术类拓展课程圆满收官,一个学期下来,这10门艺术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参与中小学第二课堂教学,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之一。

今年3月份,文理学院与九年一贯制的浦东宣桥学校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与该校在课程建设、第二课堂改革、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这也是学院开门办学,与中小学协同创新,推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一次有效实践。

经过层层遴选,文理学院大一、大二部分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喜好与特点,融入专业知识,精心设计了“名画再创”“剪贴马赛克”“脸谱剪贴”“风景速写”“人物/风景速写”“趣味DIY美术”“海洋刮画”“基础素描”“宣桥门头——建筑设计美学初级”“毛线球动物水果制作”等10门拓展课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学院试讲把关,大学生们每周五下午乘地铁前往浦东宣桥学校,以“教师”身份承担中小学第二课堂教学任务。

 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学生祥玉芳,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祥子老师”,这位文静的女大学生主讲的是“毛线球动物水果制作”课程,是宣桥学校评价较高、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在初次给三(1)班学生上课时,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节奏,第一节课竟没能完成课程内容。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她利用课余时间甚至熬夜完成了30只兔子的制作,然后送给班级小朋友们。后来,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她对每个操作步骤都限定了合理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所以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很期待“祥子老师”也送兔子给他们。

浦东宣桥学校有一部分智障学生随班就读。负责“人物/风景速写”课程的小赵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课堂上一个男孩子总是做些奇怪的举动,不时引起同学哄堂大笑,视觉传达专业大二的赵芸感觉教学受挫。后来从班主任处了解到这个孩子是智障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小赵从此对那个男孩多了一份关注,她有意识寻找男孩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鼓励他。很快,男孩后来在课堂上变得安静了,这让小赵很震惊也很感慨,她说,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表扬,作为教师,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重要。

收获不止于此。在宣桥学校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经常在思考“我的专业知识如何让中小学生理解,如何才能合理安排课堂节奏,考虑到不同年级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等等,这些也成为参与实践的学生们随时随地交流的内容。

大学生走入宣桥学校的实践体验,体现了我校开门办思政、全员育人的探索和做法,是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有着传统大学课程难以达到的效果。在实践中,这种育人过程更是一种隐性的思政课程,有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参与实践的学生们不仅学有所用、学有所思,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课堂“搬”到校外
课堂“搬”到校外
开门育人
共建合影
撰稿:李慧莲 摄影:夏陆嘉等 来源: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哈斯 吉娜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