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报道之六:用心沟通 以术为系 成教学之道---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谢茜

个人小传:谢茜,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教育部人文重点基地班,并直升武汉大学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专业攻读硕士、博士。2010年起入职上海海事大学成为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世界海洋强国兴衰史“等课程授课任务,广受学生好评。曾主持、参与校级、上海市教委等多项课程改革并于2012、2013、2016年分别获得校级、市级、国家级(上海赛区)教学竞赛奖励。谢茜老师主要从事国家周边海域安全的历史及现状研究,现为国家2011计划“国际海洋权益与领土主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持、参与上海市教委、教育部、外交部等若干相关课题,在《边界与海洋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2014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参加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回国后参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多项学术交流。

加州访学吸收借鉴促教学理念进步

作为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上海海事大学“四大计划”支持下,谢茜老师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再次回忆起这段访学经历时,她坦言,在美国访学其实是五味杂陈的一年,这期间不仅要接受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高等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学风环境、治学方法的不同,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和融合这些差异带来的冲击,并且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在没去美国之前,我对美国的印象就是美国文化作品中所传达的那样,自由、民主、开放、包容。可到了美国生活之后,你会意识到现实和文化作品的差别,种族问题、阶层问题等等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经历过多元的文化冲击后,看待问题的方式从感性、主观变成更加理性、客观,我真正的精神成长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而这些变化,都深深烙了谢老师随后的教学研究之路里。

尊重学生用心沟通促教学相长

除了思想上的改变,谢茜老师说,如今的自己已经从一个灌输式的教育者变成了回收式的倾听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回馈。从前会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论证并说服学生接纳自己的观点,如今能更加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学生和老师之间也许存在着知识和阅历的差异,但对于“好与坏”的判断是不会有差异的,老师最应当做的是用心去对待他们。”谢茜老师回忆,在刚开始讲授《世界海洋强国兴衰史》这门课程时,她很担心自己能否将同样的内容恰当且完整地传达给不同的学生,因此课下做了很多努力来备课。上课当天,学生们的状态由第一节课的“试试看”的心态变成第二节课的认真参与再到第三节课结束时的集体鼓掌。

更让她惊喜的是,好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并没有就此停止对相关内容的学习,而是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以课上的要求和标准继续探讨和学习,继续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反馈。她说:“我们之间慢慢从知识交流本身延伸到师生深厚的情感建立,这一点让我着实感动。” 此后,她更坚定地认为教师要用心付出,才会有与学生真正的从知识到情感的双重交流。

“心、术、道”融合 不忘初心一路坚持

当提及“好老师的评判标准”这一话题时,谢茜老师表示自己非常看重“心、术、道”三者的结合。“心”,即一颗喜欢教师行业、喜欢学生、喜欢传播知识的心。老师的知识可以慢慢累积、知识库可以不断更新,但是这颗热爱岗位、热爱学生的心是长久坚持下去的源泉。“术”,即老师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老师需要赶在学生之前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将其整理为自己的、合符逻辑的体系去传达。“道”,即在传递知识的德行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因材施教、注意方式方法、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谢茜老师看来,这三点比其他的硬性衡量标准都要重要。

当我们再次谈到她将弹幕引进思政课堂这一突破性的举措时,她笑笑说:“其实我们上课采用任何一种技术手段都是根据学生特点来的,在从前没有PPT、视频、弹幕这些技术辅助的时候,仍然能有很多老师就凭借一个脑子一张嘴把一门课讲得生动又丰富,所以在我看来,技术是次要的手段,更多的是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心、术、道融合。”

谢老师说,未来的教育者之路还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她希望自己仍能不断进步、坚持自己的心、术、道。

谢茜老师
学生记者现场采访谢茜老师
撰稿:周沫 摄影:袁新昊 来源:党委宣传部 千帆通讯社 责任编辑:哈斯 吉娜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