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国航海学家、教育家陈嘉震教授诞辰100周年

缅怀中共党员、前上海海运学院院长陈嘉震教授(1913-2003)平生行状,正如他的夫人戴副教授所概括的“三爱”赞语:“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谨申述之。

一、热爱祖国

陈嘉震1913年2月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自幼家境清贫,且5岁丧母,11岁慈父见背,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幸有族亲抚育接济,少时求学于榕市英华书院和青年会中学,勤学苦读,品学兼优。

福建省东临大海,昔时青年学子皆钦慕本省海军宿将萨镇冰、陈绍宽等英雄人物,而且陈绍宽曾卒业于马尾海军学校的前身清末马尾水师学堂。故他们大多少怀投笔从戎,参加海军,报效祖国的志向。1930年秋,陈嘉震以前十名的投考成绩,进入马尾海军学校就读。1934年末又名列前茅应征在南京海军学校鱼雷营见习。翌年6月,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亲自挑选8名士官生,派往晚清时萨镇冰将军曾留学的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陈嘉震又以优异成绩入选。出国之前,陈绍宽部长在欢送会上勉励他们:“为建设中国现代海军而留学深造。”

 1935年8月,他们从上海乘轮船,远涉重洋来到伦敦,被分配在巡洋舰,边上课边见习,学程15个月。1937年转入格林尼治皇家海军航海学院受业。1938年又派到朴资茅斯军港航海专修学院攻读航海专业课。此时,国内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事变,日寇相继侵占了我国半壁江山海军部电令他们1939年春学成回国后参战。

此前不久,在陈嘉震留学生涯中,曾发生过一出梦幻般的小插曲。事情是这样的:当他们从军舰调上岸在院校学习时,都分别寄宿在校园附近的居民家。陈嘉震寄宿的房东,是一对退休的老工人,膝下有个正在读职校的独生女,她庆幸家中住了位有学问的大学生,便经常向陈请教功课,每次都得到满意的指导。日子长了,两老得知陈的孤儿身世,便萌生恻隐和爱怜之心。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对海军军官尊重是一种社会风尚、而今,两老忽闻中国留学生即将回国,他们终于向陈表露了挽留之情陈嘉震恍然觉察出这个误会,便诚恳地忠告他们,来英留学是受国家的派遣,现在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军人的天职是保国安民,所以一定要回国参战。他这种慷慨赴难的爱国行为感动了两老,他们便改变了初衷,转而鼓励陈回国抗日。于是陈嘉震辞别二老,与七位同学一道,几经艰难曲折,长途跋涉,绕道河内。从广西入境抵达重庆。到海军部报到时,随身携带的书籍资料,以至衣物等丢失殆尽。陈绍宽在欢迎会上,恳切地倍加慰勉,随即命令他们奔赴长江中游皖赣鄂,参加布雷游击队,阻击日舰西犯。1940年秋,又调到长江宜巴区和渝万区海军要塞,遏制日舰攻川。为了有效抗击来犯日舰,他们克服军用器材十分寡陋的困难,发挥在英国所学的新技术,配合军工制成水雷和鱼雷,又亲率水兵到沿江前线布雷和发射鱼雷,抗击日舰进攻。

当时,抗日前线军旅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们这些留过洋的大学生能够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严守阵地,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抗日救国的决心。

二、热爱教育

1941年末,日军挑起太平洋战争后,战火燃遍东亚。由于其兵员、战略物资的匮乏,遂放缓了对中国内陆的进攻。1943年8月,陈嘉震调往贵州桐梓海军学校任航海教官兼学监。此校乃13年前他卒业的母校—福州马尾海校,抗战初期福州沦陷撤退到这里。现在虽然校舍简陋、生活艰苦,但仍坚持自清末左宗棠、沈葆祯创办船政厂校所树立的严谨学风。而且校长又是福建老乡邓兆祥,所以他感到一切都十分熟稔和亲切,尽心把在英国学到的航海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从此就奠定了他献身航海教育的志愿。

1945年日军投降后,海军部又调他到上海海军军官学校任航海科主任。是年末,蒋介石突然以陈绍宽反对内战,罢免了他任职多年的海军部部长职务,却派他嫡系亲信、陆军出身的桂永清接管海军总司令部(即以前的海军部)。陈嘉震在南京闻讯,对国民党当局这种倒行逆施非常气愤,又为当时政局混乱而担忧.于是他立即返沪辞去上海海军军官学校的职务,转而接受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航务管理系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聘请,在上述两校任教授,进一步坚定了他终身从教的夙愿。于是,他把马尾海校的传统学风和实干精神带到了这两所公立大学,严格课堂纪律,亲自批改作业。即使讲授多次的课程,上课之前还是要重新写出讲授提纲,从不懈怠。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开始向台湾撤军,上海形势极为混乱,市区交通经常阻塞。当时,他家住杨浦区平凉路,交通大学在徐家汇,两处相距约20公里。他每天清晨徒步穿过提篮、黄浦、卢湾等区,准时赶去上课,从不迟到或缺课。他这种对教学高度认真负责、苦干实干的精神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钦佩。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陈嘉震被委任为校委员会委员,在他积极配合下很快复课。不久,学校改名为上海航务学院,原交大航管系及海事学校航海科均并入航务学院,陈嘉震仍任校务委员,兼航海系主任和教授。

当时,我国航海天文定位所用的计算表,向来沿用英美制式,陈嘉震便潜心钻研出一项新的《天体高度方位表》,经解放日报报道后,得到国内船舶驾驶员和航海院校教师的广泛采用。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家交通部将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福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合并,在大连组成大连海运学院,任命陈嘉震为副教务长,兼水管系主任及教授等职。他在繁忙的校务和教学工作之余,又积极创新,编写了多种航海学科的新教材,还研制成功《天体高度方位图》,这项成果经人民海军和海校实际应用,证明具有解决舰船快速定位的优点。在校的苏联专家对此予以很高的评价,并在苏联出版的航海学教科书中详为介绍。该图又由人民海军航海保证部另行印制,供舰队使用。

陈嘉震在大连任教期间,被选为市人民代表、旅大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旅大市科协会长等。他热心组织和指导学术活动,举办二十多次演讲,为推广技术革新做出了贡献。

1959年1月,国家交通部决定在上海建设海运学院,调陈嘉震教授来沪任副教务长,参与领导筹建工作。陈嘉震到沪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建校指导,诸如新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各系、科和专业的设置,师资的配备和培养,教材的选定与供应,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场所与运动场地的规划和建设等等,都得益于他娴熟的教育经验的指导,有条不紊地齐头并进,终于在当年初秋开学,航海系率先招收驾驶、轮机专业新生。

1963年5月,我国新造的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首航日本途中触礁沉没,受到一些航运大国舆论的嘲讽。周恩来总理认为这是我国航运界的一个耻辱,他便委托主管国家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亲自会见陈嘉震,请他从速组织航海界专家和老船长,研究、编写《航海科学技术+年发展规划》,以振兴我国航海事业,并任命他为国家科委航海专业组成员,要求他抓紧拟就十年规划。当时,考虑建立航海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条件还不成熟,决定陈嘉震在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任副所长,分管航海导航和科技情报工作。

在贯彻航海科技年规划中,陈嘉震认为光靠几所海运与海军院校、研究所还不够,要让广大海员都接受航海新技术、新知识,才能普遍提高我国军民的航海水平。这个倡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交通部、人民海军、海洋渔业等部门领导的支持,以及广大海员的响应。交通部就着手组建中国航海学会,由刚离任的彭德清部长担任首届理事长,陈嘉震任常务理事。

接着,上海和其他港口城市也相继成立航海学会,陈嘉震兼任上海市航海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海学会编辑出版了学术刊物《中国航海》,上海市航海学会编辑出版了科普期刊《航海》,两刊都敦聘陈嘉震为主编,受到广大海员的欢迎。

文化大革命中,陈嘉震受到冲击“靠边站”。1981年8月,他恢复工作,交通部任命他为上海海运学院院长。晚年,他主持校务外,还兼职指导几位攻读航海专业的中外研究生的课程。1984年他退休后,还担任上海海运学院顾问,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我国高等教育作出特殊贡献的专家”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

三、热爱学生

陈嘉震教授有40年教龄,毕生有一半岁月是与学生相依相伴度过的。他倾心传道、授业、解惑,以“孺子牛”的精神热爱学生。

四十年来,每当暑假来临,他欣喜地送走一批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他总要谆谆叮嘱,鼓励他们乘长风破万里浪,驰骋环球海洋,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效力、争光!此时,他激动的心里,感到无比快慰!

四十年来,他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育,为我国航运界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在他亲自授过课的千余名学生中,大都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技术骨干,其中有交通部长,远洋、近海航运集团公司的总裁、总经理,各省航运公司的老总,远近洋船队的船长,沿海众多港口的局长;海运、海军院校的校长、教授和系主任等等。

陈嘉震院长还有个癖好,就是对那些肯钻研学术的学生,他更加垂爱,竭力掖助。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海运学院有几位毕业多年的校友,已是沿海港口的业务主管。他们面临对外开放形势,为提高码头员工的涉外业务水平,商议编写一本《港口经济词典》,以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查阅应用。他们在母校85周年校庆返校时,向陈院长作了汇报,冀能得到他的指导。这时,陈院长已退休当顾问,健康状况尚可。他欣然允诺,曾多次不顾长途差旅劳顿,随同几位校友,辗转沿海南北港口,收集资料,商讨编目大纲,还为该书亲撰序言。于是,该词典遂顺利地在1993年由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那几位校友对老院长的不辞辛劳、热忱指导,铭感五中。

陈嘉震退休后的晚年生活,还经历了一连串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屋及乌、师生情深、泽及后代的故事。1946年,陈嘉震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执教时,有个从交通大学航管系转学过来的学生赵锡成,长相英俊,学习成绩超群,引起陈嘉震的关注。数年后,赵锡成跻身美国航运业,筹建福茂航运公司。继而扩展其公司为美国福茂航运集团,任董事长。2004年被联合国列入“国际航运名人堂”。2005年,纽约市长授予赵家“杰出移民奖”。2006年又获肯塔基州授予的“家庭杰出成就奖”。功成名就的赵锡成虽然离开祖国34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在他的脑海里,经常会出现陈嘉震给他上第一堂航海课的情景。他认为,这是他终身事业的奠基石。上世纪80年代初,赵锡成怀着无比怀念和敬仰的心情,回到阔别34年的上海,虔诚地拜会恩师。并通过他老人家联系、牵线,向新建的外高桥船厂先后订购了12艘17.5万载重吨的好望角散货船;以后又继续订造多艘20.6万吨干货船。1984年,赵锡成在上海海运学院设立以夫人名字“木兰”命名的“上海木兰教育基金会”,以此奖励我国从事航运事业的优秀勤勉学生和老师,聘请陈嘉震老院长担任国内基金会会长,其国外会长为赵小兰。不久,基金会又增资,扩展到大连、武汉、集美等航运院校。木兰基金会成立至今已27年,四校受奖的师生共2400名。

陈嘉震2003年病逝于上海,享年91岁。他的遗著大部分是高校航海教材:《航海球面三角学》、《航海天文》、《引港学及海图》、《海运测量学》、《海洋与气象》、《航海基础》、《航海数学及理论误差》。20世纪70年代参加上海科技出版社组织编写《航海史话》和《世界港口》。上世纪80年代,受中国航海学会委托,指导并协助编纂古近现代三卷本的《中国航海史》,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航海部分的著述。

文字: 
卫太夷(摘自《航海》2011年01期 )
图片: 
李飞
编辑: 
李萌
策划: 
李萌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