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速人才集聚,吸引人才扎根临港新片区?
2021-05-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青年人选择留在临港、扎根临港的理由有很多,这里既是追寻梦想和双创的热土,又是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这背后情意深长。

如何更好地服务新片区高校毕业生留在临港,打造新片区人才蓄水池?5月11日下午,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举办“加速人才集聚、助力产教融合”工作推介会暨临港高校青年“建功新城”主题活动。

 == 选择临港理由 == 

这里是追寻梦想和双创的热土

“我的朋友圈是临港的地标——滴水湖,一滴水从天而降,荡起阵阵涟漪……”活动现场,上海海事大学毕业生、90后临港就业学生代表席圣杰充满感情地分享道,毕业后,因为大学的临港情怀及临港优秀的人才落户、购房政策决定回归临港与临港共发展,他致力做临港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当我看到人才公寓等临港特殊的人才政策,成为一名城市的建设者和开拓者的愿望涌上心头。就在那一刻我毅然决然地再次回到临港这片热土上奋斗,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却也是新的起点。”席圣杰笑着说道。

临港新片区不仅吸引着临港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吸引着海外名校毕业的留学生归国创业。青年创业代表张秋林分享道,从英国斯旺西大学海商法硕士毕业后供职于丹麦诺登轮船公司,工作生活四年后决定回国创业。“被临港的生态环境、人文学术气氛及留创园扶持政策吸引,最终在临港留创园创立公司。”

临港高校如何让培养的人才能够准确地对接临港的需求?作为产教融合代表,上海电机学院校学工部部长、团委书记尚海龙分享道,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学校结合自身特色,集聚优势学科,先后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临港明戈新型电机电控产业学院”等平台,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学科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学校也形成了“三双四共”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也与临港的产业需求逐渐契合。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市人才办主任冷伟青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选择临港、扎根临港,在临港安居乐业,建功新城。

 == 三大签约活动 == 

助力新片区高校毕业生扎根临港

在本次工作推进会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详细介绍了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中产教融合方面政策、临港新片区人才引进、住房、教育医疗配套等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技能人才“赋能临港”计划中提出培养不少于10万名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产业工人。此外,将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主城区人才公寓租金22元平/月,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

活动现场,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代表临港高校发布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留在临港、创新创业”倡议,倡议临港各高校加强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扎根临港,加强“供需”对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良性互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新片区产业转化,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如何加速临港新片区集聚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会上,市人才办、市教卫党委、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团市委、临港各高校、临港集团、中国航海博物馆相关领导共同见证“临港青年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签约”“临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驻国际人才服务港签约”“临港新片区高校联盟与临港区域化党建五大分联盟就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临港新片区签约”。通过三个签约构筑三大人才服务平台,将更好服务新片区高校毕业生留在临港、扎根临港,切实打通新片区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最后一公里”,打造临港新片区人才新高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