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融入

商船学院  张仁徽

       从大一在听说,到大二亲身体验,到大三飞到地球的另一端,再到大四能回过头来进行总结,海大的对外交换项目几乎贯穿了我的本科四年的时光。对于这个老师们精心搭建的国际平台,我很荣幸作为一个参与者能够体验在中国和美国2段不同的国际班学习生活,更加荣幸能作为一名反馈者,将两段截然不同的体验进行对比,把我的感受与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美国学习的这一个学期,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种美国同学没有吃过的中国食物——火锅,不同的习惯、思维、文化、语言,各种各样的感觉扑面而来,就像暧昧而青涩的青春情怀,心里各种滋味,却难以一一说明。

       到达麻省海事学院(MMA)以后,最初也是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他们全校性的军事化管理。从大一到大四,不管你学的是开船还是商务,无论你在餐厅还是课堂,都须穿制服。我们刚到校的几天接受了他们对新生的军训,MMA对生活的要求事无巨细,严格到了让我咋舌的地步。不同的制服一定要搭配不同的打底衣,皮鞋只能配黑袜子,运动鞋一定要穿白袜子,甚至连内衣裤的叠法都有详尽的依据。每天早晨要出操升旗,晚上大一新生要上自习,睡前要点名等等。

       MMA的本科一共有6个专业,在问及身边的朋友是如何确定专业的时候,其过程倒是与我们颇为不同。在当地学生高中毕业刚进入MMA的时候,所有的大一新生都是没有专业的,在大一上学期结束以后,全校的同学都会上船进行航海实习。在实习以后,同学们再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在MMA上的几门课程基本上都是小班教学,班上多的时候有30个人左右,有些语言课,比如我选修的德语,老师会把人数严格的控制在15个人以内。上课的时候老师基本堂堂点名,课上会用到的材料也会事先发到网上这门课的平台上。老师根据自己的安排,基本每一到两周就会进行一次小测,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和期末的成绩的比例都是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大大小小需要通知的事务,他们都通过学校专门的邮箱发送。MMA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家长会,保障学生的利益,甚至建设了能够实时直播每天早上升旗的网络频道。学校里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也特别的熟悉,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常常能感受到他们通过细节传达的温馨。

       通过这两次特殊的经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慢慢能够开始理解一些从前常常抱怨的事情。相信通过每一年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努力,交换项目所涉及的种种细节定将越发完善,海大的学子也能通过这些平台展示更多、收获更多。

同学们在麻省州政府的合影

MMA教学实习船KENNEDY号

我的宿舍

受邀在美国同学家里聚会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