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交换项目学习报告

       经过申请、筛选与紧张的面试,我们四个从这届国航学生中脱颖而出,有幸成为香港理工交换生。虽然只有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但是在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交流的独特而珍贵的这段经历成为我们大学期间最珍贵的回忆。

       经历了18小时的火车,我们过关来到了香港。站在九龙火车站里,虽然背着提着好多行李,但我们仍然抵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其实早在经过罗湖口岸,手机信号突然消失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兴奋得心跳加速了。在理大安排的学伴的带领下,我们步行着来到了憧憬已久的香港理工大学。

       而现在,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不知不觉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四个月了。虽然很短暂,但是种种经历如烙印般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初到理工,春日下拥有红色的外墙和碧绿的大草坪的英式校园、设施齐全且安排周到的宿舍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2月的香港丝毫没有冬季的彻骨寒冷,反而春意盎然,几乎日日晴天,拥有透明屋顶和地板的露天咖啡吧,加上教学楼前络绎不绝的潮男潮女,放眼望去,这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到处是明亮艳丽的色彩,也就更加让我们期待着今后的四个月交流生活。

学习生活

       香港理工大学的选课模式跟国内的大学大相径庭。在国内,课程的可选择性很小,几乎都是学校安排好需要上课的课程,但是在香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自由选择每个学期要上的课程,只要修满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由于香港理工与上海海事课程设置不同,学习的进度上面有很大的差别,选课的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我们选课的难度。在香港理工中国内地事务处的指导下,我们选了四门课,分别是Shipping Logistics,Port Planning,Intermodalism,和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 Operations.这四门课相对于香港理工其他的课来说,考查方式稍微简单一些,以便帮助我们尽快适应香港的学习生活。

香港的课堂气氛比较自由,老师不太看重点名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那么严肃的气氛。整堂课都是在一种轻松的节奏中落下帷幕。每一个章节结束之后,老师会询问学生是否听懂,给时间让学生将没有理解的部分讲出来,继续进行解答。

       作为交换生,在香港我们被要求修读的科目并不多,但这里的学习形式是很不同于内地学校的,每门课除了每周一次的大班授课,每周还会再安排一节课由教授分小班辅导,这样就有跟多的机会与教授答疑、交流。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课后自学与思考,每门课都有若干次的课后小组作业,这样的课后作业占了几乎一半的期末成绩。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或是讨论论文或是准备演讲,无论是和其他国家的交换生还是香港学生一起,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最开始不知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到后来积极参与。

       虽然我们只选了4门专业课,但因为初次接触全英文教学的环境,很不适应英语授课的方式,每节课都是很吃力地在听老师的讲课,并且由于专业英语知识的缺乏,有些航运专有名词会听不懂。但是后来经过一个月的适应之后,慢慢听懂了授课的内容,也能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英语有很大的提高。课后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复习让我们顺利的通过了期末考核并获得满意的成绩与收获。

       香港理工的教学资源很丰富,除了每个专业开设的课程之外还设有辅学课程。学生只要交很少的学费就可以上自己很感兴趣的课程。这学期报了心理学和粤语基础班课程,老师讲课幽默生动,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门语言。

       图书馆则是最快能帮助自己融入当地学习氛围的地方。硕大的图书馆图书馆里大部分又都是英文书,我们经常在图书馆寻找合适的专业书,然后潜心研究,感叹学海无涯之余,告诫自己只有更努力才行。

       香港理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从课程资料的使用、交作业等这类学习有关的事情,到课余活动报名全部可以在学校相关的网站上实现,高效环保。每个学生入学后都会有一个专属邮箱,学校会把各方面的信息通过电邮告知学生,这样一个信息集中发布的平台使学生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学校的资源。除了主修课程,理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余活动。内容丰富的workshop:制作玻璃,手工小饰品,品酒,学做小点心等等,让学生在课余有多种多样的体验;辅学课程:涵盖外国语及文化、文化艺术、商业管理、传播、健康护理、历史地理、法律政治及公共事务、科学及资讯科技、个人发展几个大类的内容,让学生除本专业外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为踏足社会打好基础。王艾萌在交换期间就选择了西班牙语和自我营销两门课程,缪琪同学在交换期间选择了粤语和心理学两门课程,轻松的教学氛围及专业的老师使我们从辅学课程中收获很多。

课余生活

       刚来的时候对这个陌生地方的一切都感觉很新鲜,迫不及待想要去探索美丽的景色。我们的学伴很热情,经常会带我们出去玩。我们一起去过了香港的好多景点,在山顶俯瞰香港的夜景,五光十色,如梦如幻;在大澳感受小渔村的安静祥和,静静的坐看夕阳;在长洲尝遍美味的海鲜,绕着海岸线骑自行车,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在西贡的清水湾沙滩上,租一把大伞和凉席,坐看近处湛蓝的海水和在海边嬉戏的外国小朋友。

       从春天到夏天,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穿薄外套到连穿短裤背心都嫌热的日子。坐着便捷的港铁、双层大巴、走街串巷的小巴、特色叮叮车和连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天星小轮,我们几乎走遍了香港的角角落落。从尖沙咀到旺角,从红勘到罗湖,从中环到铜锣湾,无论哪里都是人头攒动,就连长州和南丫岛都是。从虾饺、烧卖和流沙包的早茶,到咖喱鱼蛋、鸡蛋仔和格仔饼的街头小吃,再到港式烧腊、日式拉面和西式扒餐的食堂套餐,只要胃功能足够好,早餐、中饭、下午茶、晚餐和宵夜一顿也少不了,香港的种种美食总让我们欲罢不能。但由于香港的物价比较高,我们也常常会为了省钱与当地室友一起自己做饭吃,为此我们的厨艺都有不同程度的长进,大家一起做一起吃,省下的钱再一起去吃大餐。我们会根据香港攻略搜罗各种美味的小吃店,尝试香港的特色美食。有名的小吃店都会在店里的墙上贴上老板跟香港明星的照片,很有特色。

       农历新年走到热闹的尖沙咀街头游花车,在星光大道看维港烟火汇演,再去沙田马场体验新年以来第一个赛马日的非凡热闹。平时学校组织的大小活动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了兴趣相投的当地学生和不同国家的交换生,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们齐聚于此,体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很自然地成为朋友,结伴而行,我们认识了美国人的酒吧文化,欧洲人悠闲的生活方式,日本女生的彬彬有礼,香港人快节奏的生活。宿舍楼里逢年过节,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像春节、元宵、复活节、佛诞,他们都会以最大激情去的庆祝,每当此时我们都能享受到视觉听觉尤其是味觉的盛宴,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香港学生

       几个月的接触下来,发现香港的学生都很热情,也很有活力。他们课余时间会去打工,或者参加社团活动。社会上给学生提供的工作条件很好,这让他们在锻炼的同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报酬。

       王艾萌的室友是香港本地的学生。令我们佩服的是,她从上大学开始就已经经济独立,无论学费还是日常的开销,她都没有花过家里的一分钱。除了上学的时间,她都在打工——家教,电影院服务生,打字员——她的生活真是充实到不行。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学期中的有一周,她同时有3个deadline,晚上11点工作回来,就立即去宿舍里的自习室学习到半夜。在我们印象中,可能会觉得香港的女生有公主病,但是现在我们改变了看伐,觉得她们为了自己的目标真是什么苦都愿意吃,这种吃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当地学生multi-tasking的能力真的很强,因为他们在工作、学习都很高强度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同时兼顾学习,工作与生活,处理好生活的平衡。我认为这点归功于他们做事情的目标明确与高效。

       同时他们会在另一些方面展示自己。每个楼层的学生会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在举办之前,他们会去每个房间进行宣传,积极地让你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他们经常在大厅制作各种装饰品来布置晚会,都是纯手工制作,并不会去商店直接购买成品。他们的创意和动手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成员会很热情的跟你聊天。虽然普通话不是那么流利,但还是会尽力跟你进行沟通,让你可以听明白。

宿舍生活

       理大宿舍有很温暖的人文关怀。申请宿舍时可以写明想和某位同学一起住,如果没有确定的室友可以要求和香港本地学生\内地学生\外国学生同寝,宿舍管理组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宿舍的配套设施非常齐全,健身房,瑜伽室,乒乓球室,台球室,自习室,食堂,电脑房,游泳池一应俱全。即使一天只呆在宿舍,感觉生活也会很充实。

       宿舍的齐全设施让自己做饭成为可能,每个楼层的公共区都有电磁炉、微波炉和烤箱等厨房用具。宿舍一楼的食堂为既懒得自己做饭而又懒得出门的同学量身定做。

       学校给每一位交换生都配了一个陪读生,如果我们有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向他们询问。在我们来香港的第一天,我们的陪读生就向我们介绍了校园的分布,校园附近的商店,图书馆的布局甚至如何打印文件等一系列有用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有幸听了一场宿舍合唱团的专场表演,与内地的合唱团特色迥异。他们在舞台上唱着流行歌曲,并且配有舞蹈。且不说唱功如何,每一首歌曲都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情节,让观众不仅在听歌,更在看故事,享受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

难忘的经历

       我们每一个人在香港的这四个月里,都有不同的难忘经历,这些记忆深刻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不能抹去。

       对于王艾萌来说,在整个交换期间,与她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她的香港室友Eva。其实在去香港之前,她很担心与香港室友相处不来,毕竟文化与语言都有些许不同。但是非常幸运,她的室友是个超级赞的女孩,她们的相处非常愉快。由于宿舍离维多利亚港湾很近,她们俩个经常在傍晚去维港慢跑,一起跑到维港的尽头,一起大汗淋漓喝着奖励自己的汽水,这就是最美好的夏天应该有的场景吧。由于Eva白天都很忙碌,所以一般都很晚才会碰面,但是两个人都有讲不完的话,很多夜晚两个都在困的不行的情况下,还控制不住地聊到半夜。这段友谊是她在香港最大的收获。

 

          对于缪琪来说,她与香港学生一起参加的宿舍举办的Variety Show是最珍贵的记忆。楼层的学生会劝服她一起组队参加了一次宿舍的跳舞比赛。比赛一个月之前,虽然大家白天上课都会很忙,而且大家的空闲时间都会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会想办法在安排好的练习时间赶到。教跳舞的是去年参加比赛的冠军,也是一名学生,她平时上课很累,还要抽空研究新的舞蹈,并且要花很多时间教队员跳舞,因为队员都不是专业学跳舞的人员。老师教的很认真,队员学得更加认真。有时会不知不觉就练习到半夜,筋疲力尽,也不会有人抱怨一句。到最后,结果并不重要,收获了这么一群为了同一个目标拼命奋斗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收获。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任劳任怨尽全力做一件事情的感觉永生难忘。

       对于余肖肖来说,发掘各种美食大概是最美好的记忆了。课后,她喜欢到香港的街市到处逛一逛,不断尝试内地没有的各类美食。只要有特色的小店,都难逃她的法眼。一旦发掘美食,便会带着小伙伴们一起去品尝。我们能在香港吃到很正宗的叉烧、鸡蛋仔之类的美食,都有赖于她的带领。同时,她的室友有一套齐全的做饭工具,这为她在宿舍研究美食提供了便利。空闲时间,她经常会带上她的锅碗瓢盆在宿舍的厨房里面烘焙蛋糕,诱人的味道飘满了整个宿舍大楼。

       对于蒋若凡来说,香港这个“购物天堂”的名称并不吸引他。他最珍贵的是跟香港本地人或者外国人在一起打球的经历。傍晚的时候,他会带着他的篮球去学校附近的篮球场打球,经常遇到兴趣相投的人一起打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运动便成了他们交流的无声语言。偶尔,打球累了,几个人坐下来静静的聊会天,谈一谈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感悟,到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人,发生怎样不同的事情。虽然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人,但是篮球变成链接他们心灵的纽带。能够交到不同圈子里的朋友。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现在我们还常常想起在交换时候经历的种种。交换的这段时间,我们收获了些什么呢?在香港我们变的比以前更有礼貌,我会经常说"Sorry", "Excuse me", "Thanks"之类的话,“唔该”(劳烦了)更是成为口头禅,这样的礼让避免了很多麻烦。许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在看过了许多美景和许多美女之后,在接受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会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包容和理解多元的文化之后,它们正悄悄的改变着我们。

       若干年后,或许我们会想不起来我在理大上了哪几门课,不一定还能记得宿舍和周围街道的具体样子,但我们知道这段独特而珍贵的经历才是最后剩下并将影响自己的东西。

       很庆幸上海海事大学给了我这次珍贵的机会来到不一样的大学,尝试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认识性格各异的朋友。当不得不和香港说再见的时候,是如此的不舍。

       不同的人不同的景,在短短的几个月中,让我们有所得,有所悟。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