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正是炎炎夏日,经过了十几个小时辛苦的飞行,我们在半夜时分到达了英国伦敦。相对中国更高的纬度使这个国家有着不同于我们认知的夏日温度,所以在大巴前往普利茅斯的半途,大巴停下,我们穿过一片松林去买食物垫饱自己的时候,无论是温度还是氛围,都仿佛是圣诞节来了,天上随时会飘下的。
住宿篇
大巴把我们放到了普利茅斯大学宿舍的楼下,我们排着队领完钥匙上楼。对于拖着和我几乎一样高的箱子的我简直是巨大的福音的是,我住六楼而且宿舍是电梯房!这意味着我可以从高处欣赏到更美的风景却不用为此而付出天天狂爬楼梯的代价,事后证明这也是非常棒的,最后一周烟花锦标赛第二天没能出门去看,却从自己房间的窗口清晰而完整地欣赏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可以看到大片小山坡上的居民房,因为朝西,每个午后的夕阳暖暖地照进来,映着暖色系的墙纸和深蓝的地毯,看着太阳慢慢将天边映出一片渐变的红霞,随后远远地消逝在小山坡后面,真是无限的享受。宿舍是相当安全的,除了大门,每层楼每一边都有锁,电梯也需解锁才能开,丢了钥匙那真是麻烦,然而后来我们去了伦敦住在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盘上时被告知那里的钥匙丢了就要赔100磅时,发现还好普利茅斯的钥匙没那么贵,即便如此我还是非常小心的,从没丢过。宿舍楼的厨房是我们度过相当美好回忆的一个地方,每天下课后小伙伴们一起从超市买回食材,聚到六楼来一起烧,然后一边欣赏着窗外碧蓝的海景一边吃饭聊天,要是吃太饱了时间又还早,我们就约到一个伙伴的寝室一起看恐怖片或是到街道上去溜溜。寝室的环境对于过惯了集体宿舍生活的我来说简直是惊喜!一张单人床,大大的书桌和书架,明亮的窗户,以及单人的浴室卫生间。
课程篇
到达第二天我们通过英语考试别分到了不同的英语班级进行EFL课程学习。老师Sarah是个年轻的大美女,总是温柔地笑着。我们讲了很多选题,美食、英国城市等等,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英国这个国家,结合课后去亲身体悟城市和英国的体验,英国的方方面面从毛孔中浸润了我们。每天下午都是根据我们在国内的专业精心开展的课程,我是海商法专业的,在这里属于经济类,上leading innovation课。
在普利茅斯的最后一天,每个英语班都到礼堂表演节目,印象最深的堪称亨利八世与他的六位王后以及伊丽莎白一世与玛丽女王故事,可能是因为在英国呆了这么些日子对于他们的历史秘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吧。那天表演结束,大家第二天一早就将离开普利茅斯,感到非常不舍,Sarah给每个人写了一张小卡片并送了一颗幸运石,感性的女生们当时就哭了起来,在随后学生会举行的派对上我们班一起给了Sarah一个惊喜——一个可爱的相框八音盒和一张写满了从我们的话的卡片,邀请她下次有机会来中国游玩,相聚既是有缘以后一定还有机会相见的吧!
食物篇
去英国之前常常有人说英国都是黑暗料理,我也是深信不疑,害怕会吃不好还带了几包泡面远渡重洋。事实证明是,英国确实仍然有一些从不符合中国人胃口的菜色,但是大多数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学校包了我们的早午餐,晚饭我们自己去超市买食材回寝室烧。早餐是牛奶酸奶面包,热乎乎的面包涂上黄油简直是人间享受!我本来在国内有点乳糖不耐体质,喝了英国牛奶竟然丝毫没有消化不良而且我能感到自己的身体越发强壮起来,从我在深秋般的气温中穿裙子在街道上走完全感觉不到冷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然高热量的午饭同样功不可没。午饭的菜色非常丰富,经常有焗肉酱、炸薯条什么的,最喜欢的是一种风味炸鸡和炸蟹钳,餐厅还提供芝士蛋糕、巧克力布朗宁、奶油泡芙之类的甜品,吃货表示一本满足!晚饭自己在寝室烧中国菜,有过把锅烧糊的经历,毕竟在家不做饭哈哈,后来已经能做出很美味的汤面了确实是一种成长和进步吧。我们还经常用厨房的烤箱考半成品的鸡、肉饼和披萨,配上布丁和自制果冻,没办法更潇洒了!出外就餐的机会也非常多,刚到一两天我们就去码头边吃英国最著名的炸鱼薯条了,完全一改我们对英国“黑暗料理之国”的印象;学校还曾组织我们去市中心附近的亚洲自助餐,能够在外面吃到家乡的味道真是弥足珍贵,关键是中国菜做得相当好吃,以至于几个礼拜后当我们即将离开之时,小伙伴们又自发去约了一次,烤扇贝的山东小哥都认识我们了~最后一周我们去吃了名声在外的大龙虾,因为第一次来的时候不懂,还以为一去就能吃到,没想到龙虾是限量供应的,于是我们又预定好不死心地去了第二次,那天直到八点半才吃到嘴里,虽然早些时候吃过几篇披萨,仍然饥肠辘辘,大龙虾被做成了蒜蓉,美味至极。
游玩篇
从到达普利茅斯的第一个礼拜我就和小伙伴们逛遍这个小城的每一个大街小巷了,哪条路没走过就走哪条路,一直走到天黑,在空无一人的居民区儿童游乐园高高地荡秋千,看到好看的裙子扒在已经关门的店铺玻璃窗外就走不动路了,走出去老远老远了,这里那里到处都不认识,没关系啊,谷歌地图,大家手牵手在没人没车的大街上撒欢,没一会儿又转回了老巢,哎呀原来还能这么走!
每个礼拜五学校都组织我们出去游玩,动物园、伊甸园工程、鹿港和巴斯。影像在巴斯的时候我们在简奥斯汀故居装扮成摄政王时期的姑娘们,带上田园帽,一个个都是简奥斯汀笔下那些可爱聪慧的姑娘。
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旅行的魅力的是每个周末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去火车站买车票、订旅馆。第一个周末去了德文郡首府埃克赛特,映像最深的是中午在教堂广场吃好吃的馅饼,拼命躲着海鸥的捕食,以前在国内的时候从来也不知道鸟是可以如此具有攻击性的。那天衣服似乎穿少了,下午的时候就到市中心商场去各种买大外套,心满意足要打道回府时伙伴的手机不见了了我们都吓坏了,幸好又在商场里找了回来。第二个周末去了牛津,本来想去的是卡迪夫,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变主意了。第一次知道从英国最南部去牛津是这么漫长的路,尽管坐的火车,依然花了我们小半天,这里火车不比国内,慢悠悠的,很清晰地看到了传说中的英国乡村之景。牛津确实是个相当古老的城市,白天我们跟着当地小哥介绍四处的景点,晚上我们游荡在街头,被一对黑人夫妻当成牛津的学生,不能更开心。当晚住在牛津的沃尔顿学院里,被小伙伴买的苏格兰传说吓得不敢洗澡。早上在一个足矣和哈利波特片场媲美的大厅里吃英式早茶。我想去一个地方旅游不应当只是盯着商场疯狂购物,而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氛围,将自己融入进去。第三个周末我们在普利茅斯乘摆渡过河去了jenny cliff 感受极美的天空大海,沿着山路走了大半个小时,庆幸自己没有穿高跟鞋,最后在半山腰的地方喝着cream tea,这种毫无压力的生活怎能不叫我喜欢。
在普利茅斯的最后几天,海边举办了英国烟花锦标赛,我们吃得饱饱的,人潮汹涌的半山草坡上找到一些空位坐下欣赏,还从来没在这个小城见过这么多人,热闹非凡。烟花太美了,看完我仍然处在眩晕的状态下,还没缓过来,就到灯塔处临时搭建的嘉年华去坐极限器材了,霓虹灯闪烁、摇滚乐震耳欲聋,我坐在机器上飞速旋转,旁边就是夜晚黑黝黝的大海,清新的海风刮来吹乱我的头发,这个平时“睡”得及早的小城,今夜让我看到了它的狂欢。烟花锦标赛为期两天,然而第二天下雨了,我们就窝再寝室里没有去,到点了,只听到窗外传来一阵阵响声,抬眼一看,巨大的烟花就在我的窗头盛开,虽然有点远但仍然看得很清楚,望着璀璨的烟花,我想着这是我最后几天待在普利茅斯了,眼睛便有些酸涩。我趴在窗边静静地看着烟花放完,直到海边的大摆锤熄灭了灯光。最后一天,我们在海边吃完龙虾,往灯塔处走去,希望走前再玩一回嘉年华,然而那里已经空空如也,顺着大道往学校回去的时候,我频频回头,努力地看着那黑漆漆的海、那孤独的灯塔,此去一别,不知何时还能在来到这里,也许就此别过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于是我将它们的影像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我知道我要是有生之年如若还能回到这里来,一定会流泪不止,想着当年伴着我的那些人、那些美好的时光。
告别普利茅斯后我们来到了伦敦,不愧是王都,什么都特别有气派、贵族气息。我们去了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泰晤士河、伦敦塔、大英博物馆。
当时特别迷恋英国自诺曼人征服以来的历史,我在威斯敏斯特看着那些国王王后女王的坟墓,怀古之心蹭蹭蹭往上冒,教堂之巍峨亦有一种令人皈依的力量。第二天在伦敦塔不巧碰上大雨,几乎是全身湿透狼狈地回了住处,其实回过头来想想,那些被关押进伦敦塔的政治犯、那位被丈夫砍头的安博林王后,他们眼中的伦敦塔代表着绝望和死亡,他们在世最后能看到的,就是那黑乎乎的放着栅栏的护城河道和灰扑扑的砖墙,要是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来到伦敦塔的话,那反倒是一种欺诈了吧。
伦敦什么都很好,异常繁华,但是也许我早已被小城市的自然、安详所打动。
普利茅斯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法学院 张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