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7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第22届工博会

9月15日至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上海海事大学机载“嗅探”船舶尾气监测系统、一种波浪发电设备、特殊生物资源样本检测仪、相变蓄冷式易折叠双温区VIP—冷链保温箱、超级保温材料-真空绝热板及其工程实践、低功耗电磁力自动清洗装置、基于物联网的血液冷藏箱远程监控系统共7个科创项目实物参展,受到广大参观者的欢迎。

其中,信息工程学院周日贵教授的特殊生物资源样本检测仪荣获优秀展品奖,商船学院冯经淞同学的低功耗电自动清洗装置荣获大学生优秀创新创业展品奖,上海海事大学获优秀组织奖,科技处丘烨获先进个人 。

参展期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等参观了学校展出的科技成果,听取了严伟副校长的项目介绍,对学校的创新成果给予了肯定并且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严伟副校长现场勉励我校科研工作者,不要满足于当前成果,最大程度地挖掘各团队科研潜力;应抓住政策与市场契机,做时代的开拓者;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以科技创新来服务学校和社会。

由信息工程学院安博文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机载“嗅探”船舶尾气监测系统能够搭载在无人机上对船舶尾气进行快速监测,基于传统的“硫碳比”方法,在结合大数据对比结果的基础上,能够高效、快速、准确的估算出船舶燃油硫含量。2019年7月15日,浦东海事局用本系统查获全国首起在航船舶燃油硫含量超标案件,标志着海事部门对在航船舶的燃油硫含量使用情况具备了监管能力。

供电成本高昂、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是遏制深海海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降低深海用电成本,并提高用电可靠性,物流工程学院吴卫民教授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为深海负荷供电的基于磁力丝杆传动的波浪发电装置。由于磁力丝杆依靠磁场耦合进行能量传递,因此本装置具有运行可靠、维护周期长、过负荷保护、全天候发电等优点,不仅可对海洋浮标等独立设备供电,还可组网运行用于海岛供电。

由信息工程学院周日贵教授团队研发的特殊生物资源样本检测仪,用于开展特殊生物资源原产地鉴别,以及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建立特征光谱信息数据库及物联网监测与溯源技术体系和运行平台;研究珍稀动植物毛发、皮张、茎叶等固态生物资源的超连续多光谱成像技术,及微流控共焦拉曼光谱技术。研发非接触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识别和珍稀生物特征光谱识别监测与溯源技术与装置,发展重要生物资源跨境综合查验技术与体系。实现多检测手段、多检测目标的高端通用仪器研制。

由商船学院章学来教授团队研发的蓄冷保温箱作为无源冷链储运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商场、超市乃至航空冷链物流,用于单一冷藏温度的多种物品的长短途储存和运输,如冷冻食品、外卖快餐、水果、海鲜水产、药剂、肉类、医药等。项目基于相变储能技术及真空绝热技术,设计了一种易折叠双温区高效蓄冷式VIP—冷链保温箱,这样既解决了空箱运输的高成本问题,又延长了保温箱的保冷时间。

真空绝热板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佳绝热材料,由商船学院阚安康课题组研发的超级保温材料——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可低达1.5mW/(m.K)以下,不足常规保温材料的1/10,质量轻,而且环保。课题组研发了弧形、圆柱形等系列,拓展了其应用范畴。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一系列产品,也已经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丰厚经济效益。

工博会上还展出了上海海事大学大学生科创项目,其中由商船学院轮机专业研究生冯经淞研发的低功耗电磁力自动清洗装置,占用空间小,清洁效果好,能耗低,自动运行,维护成本极低。该装置无须人工干预,可通过控制电路实现定时和自动清洗。由商船学院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生史丙苓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血液冷藏箱远程监控系统,为血液、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冷链物流运输装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国际化工业展会,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本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展览面积24.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000多家,共设置九大专业展区,首发新品超往年。展会全过程将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对参展参会人员采取实名、分时、错峰、预约、限流等措施。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参观我校展台
上海市教委王平主任听取严伟副校长介绍参展情况
项目介绍
合影
展台
撰稿:吉娜 丘烨 摄影:苏昊文 来源:宣传部 科技处 责任编辑:焦玉玲 哈斯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