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举办第三期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智库沙龙
为聚焦海事仲裁规则创新与航运保险发展的深度融合,6月13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学联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在浦东航运发展促进中心共同主办了第三期“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智库沙龙”。这是“2025浦东航运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航运缤纷季启动仪式”启幕后的第一个活动,也是落实当天上午在浦东新区宣告成立“国际海事仲裁保险合作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教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财险处副处长解辉,上海市交通委航运处四级调研员庞耀云,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董晓玲和来自行业组织、相关院校和实务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沙龙,沙龙开幕式和主旨发言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大龙主持。
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董晓玲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上海是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最具发展潜力的土壤,鼓励各类相关主体协同参与,全力以赴,调动资源,共同探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财险处副处长解辉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现有航运业技术变化的临界点已经到达,需在技术前沿领域建立中国自主规则,需要在机制上进行创新以提升效率和公平性。
初北平以“推进国际海事临时仲裁发展的探索”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上海需抓住窗口期,走一条向伦敦、新加坡学习,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路,建设上海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优选地。他提出整合专业涉外法治人员资源和经验、组建上海国际海事仲裁员协会的建议,以提升上海在国际海事仲裁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上海成为国际海事仲裁的中心。
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秘书长顾珺以“基于航运保险平台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为题作主题发言。她表示,现行国际航运纠纷解决机制、立法和规则仍由西方主导,打造建立安全、可控的航运纠纷解决机制是保障我国航运安全的必然诉求,她提出要以行业协会为平台,构建多元海事纠纷解决生态体系。
此次沙龙共举办三场圆桌对谈。第一场圆桌对谈环节,由学校法学院党委书记王德岭主持。上海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范铭超、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合规部高级经理张辰、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副经理罗海萍、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处长黄菊秀、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兴海”教授宋美娴围绕“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与保险条款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议题深入探讨。
第二场圆桌对谈环节由学校法学院教授徐国平主持。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团客客服理赔部副总经理庄悦,中国财产再保险责任有限公司航运险条线负责人吴培慧,东海航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理赔客服部副总经理杨媛媛,《政法论丛》主编、山东政法学院教授孙培福,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团客理赔部特殊风险核赔经理董希茜,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理赔部副总经理刘轩昂围绕“仲裁优先地建设与提高我国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议题共议热点。
第三场圆桌会谈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邓杰主持。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徐惠林,洲际船务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船长陈泽凯,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总部案件经理周昕,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法律合规及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李钟慧,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法务经理胡一凡,广东敬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乔婧,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睿围绕“航运保险与海事仲裁创新发展的政策引领”议题共话发展。
初北平在总结中表示,唯有躬身实践方有发言权,上海正处创新攻坚关键期,浦东引领区建设更需率先突破。同时,理论研究必须扎根实践,以扎实论据构建更强的说服力,为实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此前,在2024年8月15日和2024年12月2日,上海海事大学已成功举办了两期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智库沙龙,聚焦航运法治前沿议题,汇聚了法律、仲裁及学界权威智慧,在推动海事仲裁规则优化、航运保险产品创新及行业标准研讨方面形成了切实建议,有效促进了跨领域协同与产业链互动,为提升我国航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了智库力量。
本次沙龙由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国家高端航运服务研究院、中国航海学会海事法律专委会、中国海商法协会海商法律专委会、浦东新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浦东新区航运发展促进中心共同承办,广东敬海律师事务所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