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学术沙龙 邀请中外法律专家共话“涉外航运法治人才培养”

为培养高水平涉外航运法治人才,在国际航运服务业中展现中国智慧,7月10日,学校举行“涉外航运法治人才培养”沙龙,邀请中外法律专家与师生展开深入探讨。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大龙出席并致辞。沙龙由法学院副教授郑睿主持。法学院60余名教授、师生参加了沙龙。

活动邀请了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决策委员会委员克莱夫·阿斯顿(Clive Humphrey Aston),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副秘书长迈克尔·朗德(Michael Lund),罗夏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安德鲁·瑞根·格林(Andrew Rigden Green),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亚太中心总经理庄炜,海问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合伙人、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洋与学校师生就“涉外航运法治人才的培养”开展交流。

严大龙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介绍学校法学教育和研究起始于1962年,始终保持法学、航运、外语多学科融合特色,为国家航运事业培养了一批航运精英。涉外航运法治人才培养要符合国际高层次航运人才的标准,具备在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和国际组织工作的能力。希望师生从与嘉宾的探讨和交流中获得新观点、展开新探索、开启新征程!

活动中,嘉宾分别就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经历、国际组织对涉外法治人才的素质要求、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涉外法律事务处理能力、学生如何学习处理国际间法律事务的能力等问题与师生代表进行交流互动,分享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想法和建议。

克莱夫·阿斯顿指出,在伦敦仲裁领域,中国企业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法律文化和程序的差异性对于案件的影响更为重要。对于在座各位想要成为涉外律师的同学们,克莱夫建议应该通过每个案子积累经验,学习域外的法律文化,尤其是包括证据在内的程序和实体法知识,职业生涯不要过于追逐某个案件的胜诉结果。

迈克尔·朗德指出,年轻人应当多思考并注意倾听,对他人以及自己保有好奇心。航运业始终需要有新鲜血液注入,你需要保持谦卑,能够为大家提供新的想法和创意。“我们需要学好知识、充满能量与干劲的年轻人。我们需要多样化的团队,但也需要能够迅速成长的成员。年轻人应当襟怀宽广且充满想象力,不给自己设限并始终保持成功。”

安德鲁·瑞根·格林指出,作为涉外律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也必须精通跨文化交流,能在多元化的文化团队中有效地协作,并始终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作为一名杰出的涉外商务法律顾问,我们需要能够将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商业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客户解释。涉外律师还需要保持好奇心,始终保持学习的精神,关注社会和科技的变化。

学校优秀校友代表庄炜回忆了在母校法学院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法律人应当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担当。要摒弃“功利学习”的观点,将法学理论和国际航运知识的功底打扎实,学会使用工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有责任感,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多元,从更高的维度更大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努力成为一名值得信赖的法律人。

学校优秀校友代表刘洋表示,涉外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包括扎实的国际法理解、流利的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经验。持续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法庭竞赛、出席国际会议、参与国际组织或律师事务所实习来获得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经验;教师应将国际法律问题纳入课程,与行业中的法律专业人士和组织建立关系;大学法学院应该在涉外人才培养方面朝着这些方向加强能力建设。

嘉宾还与法学院讨论了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国际航运组织实习等内容,深化双方交流合作方式。

师生们表示,这次沙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交流的高质量平台,充分展现了学校在培养涉外航运法治人才方面的决心和能力。未来,他们将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强化科研能力,为学校发展及中国航运事业贡献力量。

学校于2023年1月入选首批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高校,按照建设方案部署,学校围绕创新涉外法治人才专门化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涉外法治师资队伍、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等三个方面,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保障,突出航运法治人才培养特色;深化涉外航运法治教学改革,探索法学与工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推荐专任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访学研修和海外践学;推进中外海商法的理论研究中心、国际贸易与航运咨询服务中心和数据信息中心等理论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全覆盖、多维立体的涉外航运法治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提升学校航运法治服务能级,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

    

活动现场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大龙致辞
沙龙现场
沙龙现场
克莱夫·阿斯顿做交流发言
迈克尔·朗德做交流发言
安德鲁·瑞根·格林做交流发言
庄炜校友做交流发言
刘洋校友做交流发言
师生参与互动交流
合影
撰稿、摄影、来源、责任编辑:法学院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