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介孔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及器件

主题:新型介孔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及器件
主要内容: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MOS)具有成本低廉、可集成化程度高等优点,在环境监测、国防安全、工业生产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主流MOS气体传感器通常是基于传统粉体氧化物材料作为敏感层,器件普遍存在选择性不高、灵敏度低等缺点。探索高比表面积、高活性半导体氧化物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器件构筑策略,有望解决上述难题。我们团队利用自行设计的富含sp2杂化碳的嵌段共聚物与无机前驱体进行共组装,利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策略,合成了具有较大孔、孔壁高度晶化的高活性介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高性能的MOS气体传感器方面,探究了其气敏性能与材料组成、微纳结构之间的关系,结合原位技术揭示气敏传感过程的表面催化反应机制,创制了一系列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气敏材料,并研制了多款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原型机。
专家姓名:邓勇辉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专长和学术成就:长期从事新型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非均相催化、气体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设计合成了多种新颖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结构导向剂(软模板剂),并基于特殊分子组成和超分子自组装特性,提出了两亲性分子诱导的界面组装方法,实现了多种介孔涂层在功能胶粒表面的可控构筑,创制了具有独特核-壳结构的新型功能介孔催化剂载体材料,该方法被用于规模化制备微孔-介孔核壳分子筛催化剂,成功用于重油加氢裂化工业过程;提出了配体辅助协同组装方法和积碳支撑晶化等策略,解决了介孔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热稳定性差结构、易坍塌的难题,创制了一系列高结晶度的介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实现了多种气体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传感检测,研发了多款介孔气敏传感器原型机器,开辟了介孔材料气体传感研究新方向。发表SCI学术论文180余篇,引用14000余次(h指数62)。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Nat.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刊物论文共计100余篇,应邀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刊物撰写综述论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一部。
专家简介: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20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4-2020年连续7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用学者。202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目前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上海市科委基础重大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以及企业合作课题等。
时间:2021-11-05 13:30:00
地点:行政楼128

( 讲座具体信息以数字平台通知为准!)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