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徐悲鸿艺术精神奉献一生——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与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深厚渊源
2015年6月16日晚,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夫人、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廖静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自1953年徐悲鸿先生骤然离世后,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廖静文始终致力于守护徐悲鸿的艺术遗产、延续徐悲鸿的艺术生命,为弘扬徐悲鸿艺术精神奉献一生。连曰来,作为全国唯一以徐悲鸿冠名的艺术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广大师生们,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对廖静文院长的深切悼念和缅怀之情。
“作为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廖静文女士与上海海事大学有很深的渊源。” 上海海事大学原副校长、参与创办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蔡存强教授,深情回忆了当年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创办情况,以及廖静文女士在该学院建设发展中,所给予的关心支持。
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前身是该校的一个工业设计系。本着教育的终级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艺术是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源泉的教育理念,当时,上海海事大学为了使艺术人文教育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学校与上海美术界的艺术家们积极联系,商谈学校加强艺术人文教育的建设思路。双方很快达成共识,提出“在上海海事大学创办一个以徐悲鸿名字冠名的艺术学院”的构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更好地传播徐悲鸿艺术思想,弘扬徐悲鸿艺术精神。
在上海美术界的鼎力支持下,校方与徐悲鸿夫人、时任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女士,及她与徐悲鸿的儿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取得联系,谈了希望以徐悲鸿的名字冠名学校艺术学院的设想。廖静文女士听后,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她很快应允此事。徐庆平也很同意、支持这个想法。随后,廖静文女士说服徐悲鸿的其他几个子女,全家人都很赞同把上海海事大学的艺术学院命名为徐悲鸿艺术学院。并且,廖静文女士还同意担任学院名誉院长。
之后,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於世成、原副校长蔡存强等校方领导,多次赴北京与廖女士沟通,洽谈创办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具体事宜,都得到廖静文女士的大力支持。徐庆平还专程到上海海事大学,与学校多次沟通,对徐悲鸿艺术学院的筹建进行现场指导,给学院提出了很多建议。
在廖静文女士及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9年10月28日,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揭牌成立。廖静文女士不顾年迈,专程赶赴现场,亲笔题写院名,并出席揭牌仪式。她在致辞中深情回忆了徐悲鸿先生人生历程,对徐悲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的奋斗精神,“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追求,胸怀“中国美术的发展”的担承品格,始终在中国艺术界和普通民众中产生着深沉、持久和广泛影响的“悲鸿精神”作了概括总结,并对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了美好愿景。她希望学院能够发扬徐悲鸿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吸收古今中外一切艺术精华,把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等艺术学府,使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徐悲鸿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廖静文女士的关心支持下,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学院开设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于2002年成立,艺术设计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徐悲鸿艺术学院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未来几年还计划增加绘画专业,形成美术与设计的互补。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上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师队伍。以学院院长乐震文教授为代表的一些教师作为全国和上海市相关专业学术团体的负责人,在上海乃至全国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学院秉承并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及时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逐步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实践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资队伍层次、结构、教师科研创作及教学改革、师生国内参展参赛获奖、历届毕业生就业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体现。2014年,学院刘慧副教授的研究成果《犍陀罗弥勒造像持瓶考》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也是上海海事大学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学院现有专业画室6间、绘画类专业图书1200册,及摄影实验室、综合材料实验室、雕塑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等;同时与上海广告有限公司、振华港机股份公司、景德镇甲壳虫陶艺设计厂、安徽宏村“古民居”摄影写生基地、上海海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等签订了校内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校图书馆已有艺术类图书约5500册,订阅艺术类专业期刊杂志18种,订阅专业报纸11种。
“以徐悲鸿名义冠名的徐悲鸿艺术学院,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和使命,全国各地没有以徐悲鸿名字命名的研究院和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徐悲鸿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这也反映了廖静文女士对上海海事大学的信任和所寄予的深切厚望。”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表示,徐悲鸿先生蜚声海内外,一生为振兴中国美术事业,培养美术人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身体力行地把东西方艺术融合到一起,开创了当代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表现体系。廖静文女士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为国家、为民族守护徐悲鸿的遗产,延续徐悲鸿的艺术生命,坚持不懈地倡导徐悲鸿先生的艺术理想和教育理念,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女性,一位令世人景仰的女性。
黄有方表示,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将会继承徐悲鸿先生和廖静文女士的伟大事业,把建设徐悲鸿艺术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徐悲鸿的教育思想和海事大学的大学精神联系在一起,传播徐悲鸿思想,弘扬徐悲鸿精神,在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为上海海事大学艺术教育普及培养通识人才,注入更大的能量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