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中国航运发展的脉搏 ——上海海事大学“千企百港调查”解锁航运新图景
驾驶室内,第一次亲历船长的视角,亲手触摸书本中的磁罗经。上海海事大学“航运单位调研”专项实践队成员登上“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发出感慨:“这小小的房间,却造就了多项科考壮举,‘雪龙’号犁开的不仅是浮冰,更是人类认知的边界。”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上海海事大学的 1100 余名师生,怀揣着对港航事业的好奇与探索精神,走进 200 余家港口、航运、物流企业,开展调研和实习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中国航运发展的强劲脉搏,在火热实践中淬炼向海图强的青春理想。
直击引航前线,解码“水上国门第一人”的使命担当。商船学院“引航实践队”直击引航一线,足迹遍及上海、宁波、南京、天津、厦门等国内核心港口引航站。实践队队员们零距离体验引航员工作日常,不仅通过深度访谈挖掘职业发展脉络,更亲身参与跟艇作业,系统剖析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
当亲眼目睹引航员在“马士基弗吉尼亚号”与“海港 105”拖轮间进行高难度攀爬作业时,2023 级航海技术专业杜昱宁感慨道:“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用生命守护航道安全的担当。”队员们见证了引航员在风浪与巨轮缝隙间上演的“毫厘艺术”,他们用镜头捕捉这份感动,精心制作系列科普视频与纪实短片,讲述这群“水上国门第一人”的动人故事。
感悟智算赋能,探索航运仲裁数字化路径。聚焦航运纠纷解决的智能化升级,经济管理学院“浦江智航实践队”前往上海海事法院、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电信上海智算中心、中远海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系统探究 AI 公共算力平台“算存运”高效机制、司法数据清洗关键技术及国际海事仲裁发展前沿。实践队师生研发构建“海事仲裁数字分身”智能辅助系统,为仲裁员提供案件要素智能提取、类案匹配和裁决建议等功能,帮助提升仲裁工作效率。2024 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胡莹莹在研发“海事仲裁数字分身”过程中,鼓励实践队队员:““在实践中,们们对 AI 技术的应用和海事仲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了解,这不但是对们们专业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技术与海事法律融合的挑战与发展。”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沈浏对实践队的“海事仲裁数字分身”项目给予高度关注,她指出:“当前海事仲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同机构间的数据壁垒,而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提升仲裁效率提供新的可能性。”未来,该系统将在确保仲裁员主导权的前提下,深度辅助证据分析、裁决预测和文书生成等关键环节,以“海大智慧”助推航运仲裁提质增效。
解码绿色引擎,读懂航运业转型的“中国心”。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航智安探索实践队”围绕“船舶动力系统绿色转型”开展专题调研,他们走进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在发动数字化装配车间学习“燃气模式+柴油模式”双系统工作原理,亲眼见证 5G+工业互联网系统将发动机零件实现智能物流轨道配送,解锁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的船舶双燃料发动机制造过程,探究“碳达峰”背景下船舶动力系统绿色转型路径与安全保障。
面对近年来企业制造交付的行业标杆产品,2024 级安全工程专业季海涛主动发问:“双燃料发动机系统安全保障对船舶运行的重要性何在?”研发人员赞许道:“这一问题直击甲醇-柴油等双燃料船舶发动机的实际应用,双燃料发动机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是船舶安全运行的核心支柱,关乎船员生命、环境保护、船舶资产和运营连续性。”在实践中,队员们触摸到了驱动航运业绿色发展的澎湃“中国心”与强劲“加速度”。
岗位中淬炼,铸就向海图强的青春理想。上海海事大学向浦东海事局、杨浦海事局、洋山海事局等海事相关单位选派 29 名“扬帆计划”实习生,分别从事政务管理、数据管理、宣传报道等工作。
在洋山港海事局实习的 2022 级轮机工程专业贺丽竹,主要从事海报设计、视频脚本撰写、素材拍摄与剪辑等工作,她说:“宣传工作是信息传递的窗口和凝聚共识、塑造形象、弘扬正气的关键阵地,各项工作任务让们不断将所学知识融入海事行业一线,让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服务大局的责任感。通过实习,们感受到自己肩负着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的重任,希望扎根于此,积累政务宣传经验,深化对港航枢纽保障的理解,未来在航海事业与公共服务中实现价值。”
自 2023 年,上海海事大学聚焦学校特色,开展“千企百港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航运地标探索、航运单位调研、航运文化普及三个专项,每年选派近 200 支队伍、2000 余名师生,开展实践认知。作为“千企百港调查”社会实践的核心专项,“航运单位调研”已成为海大学子认知行业前沿、锤炼专业本领、坚定报国志向的重要熔炉。
学校将持续深化这一实践育人品牌,引导更多青年用脚步丈量行业发展脉络,用双眼探寻技术变革奥秘,在蔚蓝国土上奋力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