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筑梦引航”基层辅导员专题报道之二: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小太阳”——文理学院杨志伟

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小太阳”

——记校示范岗辅导员文理学院杨志伟老师

 

她来了

乐天的性格、宽广的心胸、积极向上的态度,还有那招牌式的微笑……大概是内蒙古的辽阔草原赋予了她这份豁达。在学生心中,她是师者,总是给予他们适时的引导;她是长者,用心呵护每个人的成长;她是友伴,平等地与每一个学生对话。她是永远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小太阳”——杨志伟,文理学院09级辅导员,校示范岗辅导员,一场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让她再次站在公众面前。

在2012年底的这场竞赛中,其中一个环节颇具挑战性,评委从100名学生名册中随意抽取学生,让辅导员现场陈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此了解辅导员对学生熟悉程度。评委每抽到一名学生,杨志伟老师张口就来,不仅能清楚讲出这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甚至连他(她)的“八卦”都娓娓道来,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辅导员怎么像个记忆达人?对学生情况掌握的这么全面!“感觉她是真的了解学生,而不是在死记硬背。”这是事后一位评委对她的评价。

说是再次,是因为七年前当杨志伟顶着清华大学的光环加入海大辅导员队伍时,就引起过不大不小的话题,有怀疑、有观望、有好奇,也有不理解。怀疑她是否把海大当跳板,观望她到底有何不同、能撑多久,好奇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更多的是不理解她做一名辅导员的选择。

七年过去,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2008年校优秀心理辅导员,2010年上海高校骨干辅导员研修班优秀学员,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考核优秀,2011-2012学年校优秀辅导员,连续两年受聘为校示范岗辅导员。2012年上海海事大学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2012年首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七年中她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她如何给辅导员、给自己和学生定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心怀梦想  方觉天地宽广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脚踏实地,心平气和。”杨志伟老师说这是毕业前导师送给她的话,这些年她把这句话记在心中,落在脚下,指引自己步步前行。她也把这句话送给了每一届学生。

选择辅导员作为职业的起点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记得研究生毕业前的那个夏天,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学校操场上仰望星空,问自己能做什么?幻想着有没有天使或者神灯可以给我明示。听起来浪漫,其实是迷茫。所以当有机会做一名辅导员时,我身体里天生的助人因子就放肆发酵了,老天也希望我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少一些迷茫。”在杨老师看来,学生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是这项事业的核心内容,它关注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辅导员作为这项工作第一线、最坚定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想尽办法,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学会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陪伴他们成长、成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故事,我的责任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找到自己的生命坐标和曲线向上的绘图方式。这也是我丰富生命内涵,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敏思笃行  始知路向何方

理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走出来。因此,七年来,她在工作岗位勤勤恳恳,从不懈怠。早锻炼、晚点名、学风建设、社区走访、班级建设、党建团学、学生资助、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危机干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等,她力求把每一项工作做好。

“新生团训”是杨老师做辅导员的一项特色工作。借用团队心理辅导技巧,围绕一个既定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交流中体会各种道理。“作为辅导员,我认为在新生入学第一步,首先要引导他们把生涯规划做好。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其实很淡,我想通过团训告诉他们:大学是你自己的大学,不能等,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可以让大学生活变得不一样。”2006年,她用2个月的时间自行设计方案,对30名新生进行生涯规划团体训练,帮助新生树立生涯意识,学会主动选择、时间管理、压力应对、情绪调节等技巧。结果证明她的辛苦和坚持是值得的,团训成了这些已毕业学生大学生活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后来,为每一届新生做团体训练就成为她的习惯,坚持至今。只因学生们说,“团训帮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在海大有了知己”。

“Y博士学业指导室”是我校第一个以学业指导为主题的工作室。杨志伟老师作为具体策划执行人,如此解读“Y”的涵义——“Y”就像一棵小树在成长,代表着生命、成长和培育。在成立之初,围绕着采用什么样的辅导方式和运作方式,她倾尽心力,不断尝试。如今,每学期末“Y博士学业指导室”答疑为不少学生的学业指点迷津。

 “主题晚点名”是辅导员的必备功课,在此基础上,杨志伟老师进一步深挖,向“主题晚点名”要质量、要价值,借助这一平台寻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2012年,杨老师通过“毕业,在路上”系列教育探索出的TIP主题教育模式。“辅导员工作比较散,但是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我尝试着把‘主题晚点名’开成一门课,从大一到大四,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促进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主题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种理念与现实需求链接。借鉴TED讲座的形式,每周15分钟,将‘晚点名’的主题序列化、形式规范化、时间常规化,以提高晚点名质量。”杨老师说,她希望TIP主题教育可以坚持四年,用100个专题,1500分钟,给同学也给辅导员一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南以及一个清晰的未来。

赢得信任  做学生信赖的伴路人

“人生导师的称谓太重,我更愿意做学生的伴路人,并肩前行。”这是杨志伟老师给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定位。她觉得由于阅历和经历的限制,单纯的讲道理并不具备很大的权威性,因此陪伴学生成长,与学生一起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身体力行,用自己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也许更符合自己身为年轻辅导员的身份。

她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也把她记在心中。学生张蓓说:“我不算是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个积极的学生,换句经典的话,我是一个不存在的学生,很少人会感觉到我的存在。但是每次去找杨老师,她都能聊上几句和我有关的话题。她能清楚地记得我们两百多人每一个人的名字,能够对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状况有较为清晰地了解和把握,也不知道她怎么做到的。”

 “杨老师教会我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得大二申请国家奖学金失败之后,我感到非常失落。这时,杨老师给我发来了一条消息:不要伤心和难过,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但人生总有不完美,再加一把劲,相信明年的你表现会更加出色。”学生单丹丹感言,正是这样鼓励和信任,让她重新扬起了斗志。

学生宁海越说:“她的心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经常到宿舍来了解学生的宿舍生活,第一时间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信息和动向。记得有位男同学心理有点障碍,杨老师为了他恨不得整天陪在他身边。对学生的这种关爱,与父母的关爱比起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商国华谈到,跟杨老师交流不会有心理包袱,可以畅所欲言,她懂得倾听,也懂得引导。“如果非要给杨老师的心胸加一个界限,那么我只能说:天空是极致。”

情感的联接是做好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法宝,一切关爱都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杨老师回忆这几年走过的辅导员之路,坦言说:“我经常与学生们交流、聊天,要说帮到了谁,指引了哪个学生,这些都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脑海里留下痕迹的全是伤,都是些很挫败的例子。比如曾使尽全力想把哪个学生拉回来,但结果很难……”她总是反省自己,当时是不是用了不太适合的方法?如果换一种方式,结果会不会好一点?这些挫败感时刻提醒她不断校正自己,做一名真正合格、优秀的辅导员。

未完待续

2013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用杨志伟自己的话说,尽管末日没来,但“三十而立”“七年之痒”都顺利通过,依然可以视为重生。怀抱梦想坚定前行,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属于她的精彩。

宣传部、学生处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