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教师风采系列报道之八: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商船学院党委书记许乐平教授
“‘育明’,你承载了多少航海学子的航运梦,你就是一个圆梦的舞台,让我们的航海人生从此扬帆启航。我们踏着你,这个移动的小城市,遥望无边无际的汪洋,缓慢地前行。”这是上海海事大学轮机111班学生李丹在实习日记里,对“育明”轮教学实习船的记述。这艘4.8万吨级世界最大教学实习船历经8年孕育而成,现在这艘巨轮成了上海海事大学“准海员”们历练本领的“海上移动校园”。而该船的监造负责人就是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乐平教授。
连做梦都在造船
教学实习船是航海类院校最重要的教学、科研和实训基地。建造一艘现代化的教学实习船,是上海海事大学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立志航运事业的莘莘学子多年来翘首以盼的夙愿。早在2004年,学校就由副校长肖宝家牵头,组织人员对“建造一艘领先国际水平的教学实习船”进行研究和论证。也正是在这一年,许乐平教授调入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随即参与到教学实习船的准备工作中。
2010年,交通运输部批复了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建造可行性报告,上海市将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建造项目纳入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范围并给予配套支持。2010年12月28日,教学实习船正式开工建造。
“我们这艘船设计的规格最高,配置最好,设备最好,但最后的质量如何?每一环节的督查非常重要!”许乐平教授说。从最初的设计开始,许乐平教授就带领同事们进驻设计院办公室,共同讨论设计方案。正常情况下,与空调厂家谈技术协议,两个星期就够了,但由于教学实习船空调系统非常复杂,既要考虑各舱室舒适性,又要兼顾可操作性,还要考虑学生实习的可行性,厂家设计方案一直无法达到要求。许乐平教授和同事们与设备供应商及船厂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设计方案被“枪毙”了6次,达不到技术要求绝不妥协。
船舶设计方案出来以后,作为驻厂监造组组长,许乐平教授又带领同事来到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中海工业江苏造船基地。在生产设计过程中,由于船厂没有类似生产设计经验,许乐平教授和监造组的同事们深入船厂设计部门,与设计师们一起共同商讨相关事宜,最终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设计图纸。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他们天天都在船厂盯着,一天要巡视许多次,每一个环节都要监督到位。监造人员少,监造任务量大,其监造难度可想而知。仅船上的管子就有2万多个焊接接头,他们都要一一检验把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连做梦都是在造船。”许乐平教授说,“感觉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很大,唯恐船在建造过程中有一点差错,唯恐哪个环节没能监督到位,让船出现瑕疵和质量问题。我们想要打造出一艘最完美的船。”
疾病袭来,他没有退却
“育明”轮教学实习船是一艘集很多功能于一身的船舶,结构极其复杂,又无相关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无论是前期可行性论证、功能定位,还是船厂生产协调,都较为困难。许乐平教授凭着一股执著的干劲,靠着多年船舶管理及船舶和海洋工程教学科研的经验,跑遍了各个车间、各外协单位、设备提供商,深入现场,了解船体分段、轮机管路制造情况。
他夜以继日地与现场施工队伍在一起。谁也没想到,这时,不仅他家里有一个病人,他自己也是带病之身。2011年8月,许乐平教授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接受了手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切除患有癌细胞的肾脏后不到3个月,许乐平教授又奔赴扬州江都造船厂建造现场,扑到教学实习船的建造中。拖着术后未恢复的身子,他经常上到五六层楼高的船台,现场督导。2012年的春节,许乐平教授与同事们是在厂里过的。
2012年12月12日,投资2.73亿元的“育明”轮——这艘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最先进的远洋教学实习船,在完成建造、航行试验、技术验收和交船之后,正式投入运营。这艘教学实习船集教学实习、师资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生产运输5大功能,可供160多名学生进行海上实习,并搭载45800吨散装货物。作为造船方面的专家,许乐平教授经历过许多次造船,而这艘教学实习船对他而言意义非同一般。8年来,他和同事们为这艘船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在他眼里,这艘船就是他们的孩子,也是他这些年来最满意的作品。
为育英才不停步
从1982年开始在大连海运学院担任轮机系的助教起,许乐平教授在轮机工程的教学与科研上已经奋斗了30多年。他现在不仅担任着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科船舶及港口防污染技术学术带头人、上海市船舶污染应急处置专家。他主持和参加编写了国家多部教材,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近5年来负责完成上海市、交通运输部多项课题,获得两项发明专利。
2006年,许乐平教授受命组建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经过短短的3年,学院引进了20余名不同层次的教师,筹建了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和船舶工程3个新专业。在此过程中,许乐平和学院领导班子一道克服种种困难,为保证各新专业的教学质量,他参与到每个专业的规划、招生、培养等各个教学环节,并积极开拓学生就业市场,保证了各新专业每年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建立后,许乐平教授带领教师积极从事学科建设。近年来,学院每年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学校科技奖,人均科研经费和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数量均列学校各学院前列。截至2012年12月,学院从最初仅有一个二级硕士授予权发展到具有一个一级硕士授予权,两个二级博士授予权,人才培养平台迅速扩大,学科建设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2013年4月,上海海事大学为进一步对接国家和上海海洋发展战略,提升学校海洋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根据工作需要,他又回到商船学院并担任党委书记,在新的岗位上挑起重担。
蔚蓝的大海,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呼唤着大量的海洋人才投身其中。面对着海洋人才培育的重任,许乐平教授深感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几十年沉浸于轮机工程教学科研的他,就像海洋中航行的舵手,紧紧把握着海洋教学科研的舵,在一届届“准海员”的注目中,无暇抛锚,迎着风浪,不懈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