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校荣校,从我做起——身边的故事”系列报道之六:致力于结合学科背景与海事特色的十三年“海大”路——记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滟老师

不断把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背景与海事特色结合起来,不仅成为优秀的“海大教师”,更带动海事特色英语学科师资,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海大”语言人才,这是张滟老师十三年“海大”之路的概括和缩影。

张滟老师的学科背景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从2006年博士毕业来到海事大学,她一直在探索怎样把自己的学科积累与学科素养最大程度地与“海大”的海事特色相结合。语言学是以科学的视角、模式和范式来最大程度地发现语言的机制,并普及出去,推广“有效”语言交流的有意识使用;国际海事组织STCW国际公约明确英语为海事行业国际通用语,并且标准即在于“有效交际”(effective communication)。如何把“语言学”与“海事特定用途”有机结合,打造“海大教师”职业生涯,更重要的是如何带动具有海事特色的英语学科梯队,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海大”语言人才则是张滟老师“海大”生涯的重心所在。

 

在打造海事特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秉承这样的理念,她一直致力于求索英、汉语话语使用的机制以及对比研究,并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努力把研究发现用于跨语言交际、特别是行业特定用途英语的实践和指导。张滟教授先后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都体现了她“以科学方法追求语言有效使用、跨语言有效实现本源”的理念。围绕这些科研项目,张滟教授近些年来分别在国内外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张滟教授称她一直在努力尝试把相关语言学科研究的发现推广至实际语言使用,通过理性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来验证、并普及真正有效的语言交流和行为模式。她经常带领外国语学院的青年教师,以承担项目的形式,努力探索语言学学科特长应用于海事行业的语言问题。2014年-2015年外语学院相关教师项目组承担国际海事组织(IMO)修订“海事英语”示范课程项目,该课程已获得“IMO人为因素、培训和值班分委会第二次会议(HTW 2)”通过。2016年8月至今,张滟教授与外语学院的语言研究、口笔译骨干青年师资积极参与上海海事大学投标EU(欧盟)出资、IMO执行的“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承办项目,2016年12月,IMO宣布上海海事大学为“国际海事组织海事技术合作亚洲中心”(MTCC-Asia)承办单位。作为中国第一次得到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授权设立,也是亚洲唯一经其授权,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国际海事技术应用推广、协调合作的国际化专业平台,MTCC-Asia的中标与建设都凝聚了外语师资的科研、实践努力。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张滟教授都带领了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参与中国航海学会和上海海事大学《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项目的英文版建设。并且《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首次以航海领域学术团体的客观声音,向世界表明南海的航行是自由安全的,这为南海航行状况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和结论,是不同学科“海大”人对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响应,更是积极的探索与贡献。

 

带领教师团队,培养国际竞争力

张滟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们发挥其语言领域的相应才能,在国际海事项目投标、建设过程积极参与,推动了语言教学与研究海事专业的紧密结合;并且,张滟教授及青年教师们努力打造国际海事交流领域的跨语言交流“梦之队”,在诸如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与上海各政府、企事业行业部门交流国际组织会议及国际海事项目建设等领域,无论是口笔译转换、语言应用项目建设以及海事语言人才培养都真正体现出海大人的素养和国际竞争力。

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海大”本硕博人才,以“学生”为中心,扎扎实实通过教学培养“厚基础、显特色”的海事语言人才,这“海大”教师的本源追求和最终目标。张滟教授与英语专业的教师们通过课程建设、教材更新等积极探索“海大学子”的成才之路。

 

“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科学语言教学理念和理论指导下,张滟教授设计了“基于‘语篇能力’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建立了以“语篇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连年高于全国30%以上、八级高于全国20%以上。学生们给予教师的“学生评教”,总在全校名列前茅。在学生中的“人气”来自于学生们对老师教学理念、框架和范式的“服气”,因此本科生们和专业老师的关系特别“铁”:老师点名一些学生到办公室背课文,班长不用“拎”,同学们开开心心就去;同学们面临考研、出国、就业的选择,也总是约了老师去聊一聊……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张滟教授和团队更是把“研究问题”的意识贯穿其中。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先进的语言理论之外,更加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在 “基础+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下,在“学术+实践”的发展路径上,探索具有“海事”特色同时又秉承外国语学院优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研究即为语言实践服务”的理念指导下,张滟教授和团队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任务。学生们通过参与海事行业语言信息处理项目,包括为航运类学术期刊提供语言处理服务,接受中国航海学会等委托进行科技文献信息加工,以及与中国航海学会、上海航交所、航运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学生们不仅建构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及文学、文化功底,同时掌握海事航运知识,了解国际航运和海事相关法律、经济和管理领域专业范式,逐渐培养了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跨语言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张滟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
在外国语学院
打造国际海事交流领域的跨语言交流“梦之队”
文字: 
胡怡雯
图片: 
外国语学院 周林倩
编辑: 
石立山
策划: 
宣传部 (新闻中心)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