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已成林,载梦腾飞——新校建设十周年

2000年,国家作出明确指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市政府也在“以港兴市”的战略指导下紧锣密鼓地加快了大小洋山深水港和海港新城的建设。2003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上海海运学院搬迁,学校成立了新校建设领导小组。2004年5月,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同年11月19日,学校举行新校奠基暨动工仪式。2007年,临港校区基本建成,2007级新生顺利入驻。2008年10月18日,学校隆重举行新校落成庆典。

新校区建设十年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经成长为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向全国港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输送了大量毕业生,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和航运强国、海洋强国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临港校区占地2000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0.45,建筑密度11.9%,绿化率52%,水域面积81026平方米。新校建设秉承“海纳百川,百轲争流”“体现海洋特色和校园文化的特色”“因地制宜,简洁大方,注重投资控制”的指导思想;总体设计采用“轴线+院落”式布局体系——按轴线,形成东西、南北向的对称性院落式布局体系,建筑内部与建筑之间创造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功能分区明确,校前区、二级学院区、广场区、教学区、生活区、环湖生态景观区、文化活动区、体育中心区、配套功能辅助区等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校内建筑注重统一性与多样式的平衡和单体间基本特点,力求体现每一幢建筑的识别性,并根据自身特点,让师生产生归属感与亲切感。

学校在临港校区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海洋、生态、人文、精神”四个主题,依靠景观设计创造自然地、充满人文气息和交流气氛的大学校园,实现了景观环境与建筑规划有机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校区内的图文信息中心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上海建筑工程质量奖“白玉兰”奖,大礼堂、体育中心、行政楼、科研楼、航海教学楼、物流工程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建筑荣获“白玉兰”奖。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临港拓荒
滩涂筑港
新校俯瞰
文字: 
基建服务中心、海大印象工作室
图片: 
基建服务中心
编辑: 
苏娅
策划: 
朱玉飞
扫码分享本页面
扫码分享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