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千企百港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 实践动态 第二期

发布日期:2025-07-23 撰稿: 摄影: 来源:上海海事大学 责任编辑:

2025“千企百港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



二期

共青团上海海事大学委员会

20257月23日


“千企百港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学校特色,以专业赋能实践,以实践反哺教学。各实践队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深入港口码头、航运企业、物流园区,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测、数据采集等方式开展调研;奔赴全国各地知名航运地标,通过实地走访、史料考证、与当地文史专家交流等方式,梳理出航运地标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航运地标档案;走进学校、社区、乡村,通过举办航运文化讲座、展览、互动体验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航运知识。现将部分社会实践队伍近期实践动态展示如下: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经济管理学院】

004分队

浦江智航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单位调研专项


共探海事仲裁前沿

经济管理学院浦江智航实践队成立于2025年6月,由经济管理学院曹溟铄老师、团委书记马卉老师和法学院李雯雯老师联合指导。本次实践中,实践队计划前往上海海事法院、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地,开展案例收集、实地探访、专家访谈等形式的实践,旨在通过聚焦智能体与海事仲裁的融合发展,探究法律智能体协作机制的实际应用,助推我国海事仲裁智能化事业进步。

6月17日,浦江智航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曹溟铄、李雯雯的带领下前往上海海事法院进行专题走访调研。上海海事法院作为我国重要的海事司法机构,始终在审判实践、机制创新和数字化建设方面锐意进取,并取得显著成果。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国海事仲裁发展现状与未来需求,明晰海事仲裁智能化进程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为后续构建“海事仲裁数字分身”指明方向。

上海海事法院审监庭邱浩审判员结合该院审理的全国首例确认临时仲裁协议效力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海事仲裁规则与制度创新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相关工作成果。

法院“研学会”团队成员结合航运链分析系统还原船舶碰撞轨迹的实际案例向实践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航运链分析系统及其他数字化产品,生动讲解在海事仲裁中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辅助案件事实查明与审判工作,启发实践队成员们与上海海事法院专家围绕智能体辅助法律仲裁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上海海事法院审判监督庭柯永宏庭长指出,AI技术在辅助司法实践、提升裁判效率与精准度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课题是值得坚持探索的重要方向。他高度肯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并寄语在场学生,鼓励大家积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真实案例中检验理论,锻炼解决复杂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未来为切实维护我国航运企业的合法权益贡献力量。此外,柯庭长还同时表达了深化与上海海事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多领域合作的期待。

本次走访调研活动,使实践队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上海海事法院廉洁公正、开拓创新的作风,把握海事仲裁与诉讼事业的前沿动态,深刻认识到法律裁判背后的严谨逻辑和沉重责任,也为实践队后续尝试构建海事仲裁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指明方向,厘清思路。同时本次探访还助力搭建院校深化双向交流机制的良好平台,为双方协同服务国家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翟鸣佳、厉嘉琪

指导老师审核:曹溟铄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107分队

长三角疏浚绿链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单位调研专项


原水探秘,绿链同行

——走访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长三角疏浚绿链”实践队成立于2025年6月,由学院赵姗、张文兵两位老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本次实践中,实践队计划前往长三角地区典型港口(以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为重点),开展港航企业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从企业一线视角了解港航企业应对淤泥问题的最新方案。

6月30日,在指导老师赵姗、张文兵的带领下,“长三角疏浚绿链”实践队前往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水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实践队参观了原水公司的展览栏,系统了解了上海供水系统的发展历程,这为队员们打开了新视角,帮助大家全面认识上海原水设施体系。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严谨认真的态度,彰显了公司“思源、奉献、创新、担当”的精神。

随后,实践队与企业开展座谈会,围绕“原水系统的管理与规划”展开深入交流。会上,工作人员结合直观的可视化数字平台,从原水总览与原水预警、智能调度与应急联动两大方面,为队员们打开了探秘原水世界的大门。他们为实践队讲述了原水运输管道系统布置,现场巨大的数字化平台展示原水系统现场实时监控,氯化物含量、水质指标等数据滚动更新,历年咸潮历史数据也可随时调取分析。

工作人员讲解结束后,实践队成员积极提问,围绕应急方案、咸潮预报等问题展开互动。工作人员结合往年案例与精确数据解答,通过“讲座+提问”的互动形式,将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原水公司坚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上海人民喝好水”的理念。

7月2日下午,长三角疏浚绿链实践队在张文兵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青草沙水库和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开展对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的调研活动。由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何海波老师、辅导员许玲和指导老师张文兵带队,共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调研。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方面由团支部书记黄骊帮助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过程中实践队参观了青草沙水库及其展示馆,充分了解了青草沙水库作为上海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其建造背景、管理方式、水质检测措施等。

长三角疏浚绿链实践队与原水公司团委双方开展座谈交流,双方围绕“咸潮入侵的应对措施”内容开展了讨论,会上,实践队员们积极提问,专家们详细讲解了咸潮应对措施。水库工作人员在咸潮期间的科学决策与高效管理,让队员们深感钦佩。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深刻理解了水库调控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实践队后续前往陈行水库调研。此次实地调研不仅拓宽了队员们的知识视野,更让大家在实践中实现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亲身体验了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过程。同时,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队员们进一步明晰了所学专业与港航领域的关联,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更加清晰。

供稿:沈正阳等

指导老师审核:赵姗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交通运输学院】

009分队

心引力·航迹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地标探索专项


港口调研促成长,校企协同谱新篇

——访烟台港集团蓬莱港有限公司纪实

交通运输学院“心引力·航迹”实践队于2024年4月成立,由学院团委书记张立平担任指导老师,校团委书记赵大为、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陈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茜担任本次实践网络课程指导老师。作为校级重点立项队伍,实践队在暑期寻访调研期间得到学校关工委、学校退休局级干部直属党支部、学校团委学校校友会、学院党委的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副校长肖宝家全程参与指导实践活动。实践队计划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以探访航运地标为脉络,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航运强国贡献力量。

6月30日,“心引力·航迹”实践队在上海海事大学原副校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肖宝家,上海海事大学党委组织部老干部科科长朱红红、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团委书记张立平等多位领导的带领下,深入走访了烟台港集团蓬莱港有限公司,此次实践涵盖参观调研、主题座谈会等丰富实践活动,队员们积极参与,收获颇丰。

实践队队员们抵达蓬莱港公司后,随后开展参观学习。在公司会议室,烟台港集团蓬莱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赵大祝致欢迎辞,简要介绍了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蓬莱港的发展方向与业务重点,并对参会的公司部门领导进行了介绍。随后播放的公司宣传片,生动呈现了蓬莱港在港口运营、智慧化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让队员们对蓬莱港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蓝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校企双方开展座谈交流会。烟台港集团蓬莱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赵大祝,生产运营中心主任隋超,营销商务中心高级经理曲善魏,综合管理部经理杨欣和蓬莱港公司技术保障中心副主任李梓源出席了此次座谈会,与我校师生深入谈论。座谈会聚焦公司特色项目技术、港区协作、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关键议题,现场气氛热烈。在学生提问互动环节,队员们针对公司长期战略规划、港口特色业务与招聘的具体标准等方面进行踊跃提问,获得烟台港集团蓬莱港有限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的专业解答。生产营销中心隋主任介绍,在原木业务领域,可以通过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定制吊装方案攻克风电设备转运难题,同时借助专用设备与智能理货系统提升原木作业效率;技术保障中心李主任分享港航自动化、远程化技术趋势,强调数据积累对智慧化建设的关键作用;营销商务中心曲经理向队员们深入阐述蓬莱港与西港区、龙口港区的协同发展成果;综合管理部杨经理为队员们解读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强调实践能力对毕业生的重要性,并介绍公司人才培养机制。此次交流深化了实践队对港口运营的认知,也彰显了企业的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担当。座谈会尾声,赵大祝书记、肖宝家老师共同对会议进行总结。两位领导一致表示,未来将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实践队成员在营销商务中心曲经理的陪同下,深入蓬莱港开展实地调研。在现场,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件杂货泊位的高效作业流程,以及风电设备专用装卸设施的精密运作。不仅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港口作为全球经济枢纽的重要作用,也为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积累了鲜活的实践经验。

此次活动,不仅为队员们提供了港航业绿色低碳与智能化的第一手资料,还激发了队员们对航运事业的热情与憧憬。校企双方均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为推动我国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队后续相继前往中集集光海洋科技(烟台)有限公司、蓬莱阁老北山灯塔、蓬莱阁普照楼、蓬莱水城、蓬莱古船博物馆、登州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续写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篇章。

供稿:梁旭

指导老师审核:张立平、王殿立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物流工程学院】

074分队

维港沪卫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地标探索专项


解码香港航运基因

——维港沪卫实践队香港航运地标系统调研纪实

物流工程学院维港沪卫实践队成立于2025年5月,由学院辅导员程诺担任指导老师。

本次实践于6月18日前往香港亚洲货柜物流中心—葵涌三号货柜码头、尖沙咀码头、中环码头、香港海事博物馆及石澳渔村,围绕“香港航运历史脉络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行性”开展实地调研。实践旨在通过解构香港航运发展轨迹,结合文献研究形成对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系统性建议。

6月18日,维港沪卫实践队在程诺老师的指导下,开启香港航运文化探索之旅。实践队以“空间-历史-文化”为轴线,先后走访香港核心航运基础设施与文化载体,通过实地观察、史料研习与场景体验,深度挖掘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密码,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提供跨地域参考。

维港沪卫实践队首站抵达亚洲货柜物流中心—葵涌三号货柜码头。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之一,该码头全年总处理能力超过1800万个标准货柜单位,自动化装卸设备与智能调度系统展现出现代港口的高效运转。同时,香港港口通过多式联运网络连接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枢纽辐射能力不仅是其维持全球航运中心地位的关键,更直观揭示了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需重点强化的“港口-腹地”协同机制——尤其是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在多式联运数据互通、智能调度算法优化等方面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随后,实践队来到香港海事博物馆,这里的四个主题馆区成为解读航运文化的关键窗口。古代航海史展区中,明代郑和宝船模型与唐宋海贸文物勾勒出中国航运的辉煌起点;近现代展区通过港口建设老照片与船舶引擎实物,还原香港从渔村到国际大港的蜕变历程,其中19世纪海事法规体系的文献展示,明确了制度创新对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性作用;绿色航运专题馆以氢燃料动力船舶模型与海洋生态保护案例,呈现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对上海推进崇明国际生态港建设、制定绿色航运补贴政策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第三站,实践队前往石澳渔村,百年老码头边的历史遗迹无声诉说着渔村与香港航运的渊源。这里曾是早期商船补给的重要锚地,如今虽转型为旅游景点,码头上晾晒的渔网与沿岸停泊的传统渔船仍保留着航运文化的鲜活印记。调研显示,渔村通过“航运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将19世纪补给站遗址、20世纪灯塔基座等工业遗存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资本,这种“以文化保护促进经济转型”的路径,为上海滨江旧港区(如杨浦、虹口一带)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实践范本——尤其是在历史叙事与现代功能融合、社区参与文化再生等方面的操作经验。

行程的最后,实践队从中环码头乘坐百年天星小轮前往尖沙咀码头,沉浸式感受港航文化的日常生活表达。作为香港最古老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天星小轮日均运载乘客近54000人次,其蓝白相间的船体已成为维多利亚港的文化符号。轮船穿梭于高楼林立的维多利亚港时,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了香港"城市名片"的独特魅力。作为天然深水港,维港集货轮作业、邮轮观光、城市景观于一体,货轮与天星小轮在摩天楼群间穿梭的景象,构成"港城共生"的经典画面。两岸密集的天际线与百年码头钟楼相映成趣,夜晚灯光秀更将航运文化转化为可视化的城市符号。这种"航运即生活"的日常场景,正是香港将港航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的生动体现,为上海滨江开发提供了"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借鉴样本,也对上海黄浦江航运文化景观提升具有特殊启示,特别是在滨江公共空间设计、航运文化IP开发(如水上巴士文旅线路)等方面的创新可能性。

通过此次香港航运地标探索,维港沪卫实践队认识到香港航运文化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港口硬件的先进性,更在于其将航运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的能力——从货柜码头的高效作业到渔村遗址的文化再生,从博物馆的历史叙事到天星小轮的日常通勤,航运已成为香港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从生产到生活”的航运文化渗透,为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平衡经济功能与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践样本。

供稿:江冠瑶

指导老师审核:程诺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商船学院】

015分队

铃兰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文化普及专项

远海来信——等枝芽,成繁花

商船学院铃兰实践队成立于2018年,由理学院高涛老师和商船学院孟炫臻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本次实践,实践队计划前往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开展以支教活动为核心,辅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访调研的实践,旨在以“不因无人而不芳,不因无海而不知”的理念帮助内陆青少年开拓视野,同时助力皋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实践队活动已被人民网、皋兰融媒体采访报道,并在“皋兰青年”等公众号宣传。

7月14日,商船学院铃兰实践队14名队员抵达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在共青团皋兰县委书记牟成维的精心安排下,实践队于皋兰县青少年中心正式启动“黄河少年暑托班”支教项目。本次暑托班共接收了来自皋兰县9所小学的99名学生。实践队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知识+兴趣+成长”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涵盖课业辅导、兴趣拓展、专题教育三方面的课程。

在开班仪式上,队长褚津妤代表实践队向到场的同学及家长详细介绍了“黄河少年暑托班”的课程体系。内容涵盖黄河发展史、船舶主题绘画、音乐艺术等丰富内容,并说明了相关注意事项。褚津妤在发言中表达了实践队希望通过知识传递的初衷,帮助孩子们“看见山外面的世界,畅想海那边的风景”。

随后,课程实践生动展开。黄河发展史课上,队员们用生动的讲述将母亲河的壮阔历史娓娓道来,孩子们凝神静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船舶绘画课上,彩笔在纸上飞舞,一艘艘承载着孩子们奇思妙想的“梦想之船”跃然纸上。课上,一位小女孩专注地画着,一艘充满童趣的巨轮迎面驶来,她问道:“老师,黄河能通到大海吗,你看,我的船能开过去吗?”

海洋梦想的种子在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纯真与梦想的渴望交错编织,实践队的队员们被这句话所感动,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身支教、服务社会的决心。

通过此次初步的支教活动,铃兰实践队的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与温度。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实践队将用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细致的准备,持续为皋兰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同时深入当地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并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交流,力求圆满完成本次实践的双重使命。让“铃兰”的芬芳在皋兰的土地上持久弥散。

供稿:邢佳昱等

指导老师审核:高涛、孟炫臻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交通运输学院】

45分队

筑星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文化普及专项


智协勠力筑心港,家校畅谈启星航

——赴宁国市智协中心实践纪实

交通运输学院筑星实践队成立于2016年,由学院申芷伊老师、陈雨沁老师共同指导。实践队暑期赴安徽宁国开展支教与调研,致力于将航运知识融入特殊教育,开发适配特殊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促进其社会认知与职业启蒙,同时探索航运文化普及新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目前,实践队已获得2021年院优秀实践队二等奖,2022年校暑期社会实践最佳短片一等奖,2023年校“千企百港” 暑期社会实践三等奖等荣誉,赢得了公众的关注与肯定。

6月17日,筑星实践队14名队员赴宁国市智协少年儿童训练发展中心开展“灯塔计划。航运文化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与中心教学团队召开工作会议,重点探讨航运专业知识向特殊教育资源的转化路径、,队员们分组对中心教师及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系统了解特殊儿童教育需求及教学实践现状,为后续开展航运文化特色课程奠定实践基础。

6月18日,智协的孩子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科普活动。筑星的小老师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和满满的热忱,为孤独症儿童们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海洋之旅。实践队成员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海洋的奥秘。从海洋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孩子们在小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走进了这片神秘的蓝色世界。

筑星实践队的小老师们耐心地引导孩子们观察、触摸和聆听,用温暖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课堂。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成员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普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怀和启发。这次活动,不仅为特殊儿童们带来了知识的乐趣,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希望。

供稿:文欣愉等

指导老师审核:申芷伊、陈雨沁

图1 长三角疏浚绿链队与陈行水库工作人员展开座谈会 李国赫 摄

图2 维港沪卫实践队赴香港航运地标开展调研 江冠瑶 摄

图3 铃兰实践队为孩子们带去船舶画画课 宗梦成 摄

图4 筑星实践队向小朋友们介绍海洋 倪子涵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