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千企百港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
实践动态
第五期
共青团上海海事大学委员会
2025年8月31日
在“千企百港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领下,广大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专业赋能港航事业的发展,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海事青年脚踏实地、躬行担当的昂扬风貌。“红舸引航实践队”赴上海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探寻船舶政委职业发展密码;“闽都探迹实践队”赴福建省福州市,追溯62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史迹;青春七月实践队赴江西赣州会昌县小密乡留守儿童乐园,带来了为期15天的“蓝海启航,梦想翱翔”主题航海文化宣传。现将部分社会实践队伍近期的实践动态展示如下: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06分队
红舸引航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单位调研专项
踏浪前行,解码政委担当
——红舸引航实践队赴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调研
上海海事大学红舸引航实践队成立于2025年6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秀芳、杨志伟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实践队前往相关航运公司、航运地标进行调研与采访,通过口述、访谈,了解不同视角下的船舶政委形象,丰富对船舶政委的认知,探索政委在现代航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探寻船舶政委职业发展的密码。
7月2日,上海海事大学红舸引航实践队走进上海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参观、采访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实践队全面了解了政委的职能定位、工作内容以及对船舶运营的深远影响。
实践队抵达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后,公司党委工作部卫影部长详细介绍了公司的核心理念——“以船员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并分享了公司在船员管理、培训以及权益保障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参观“海员之家”时,实践队了解到公司为船员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不仅关注船员的职业发展,更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卫部长强调,公司始终致力于为船员创造安全、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随后,实践队分成三组,分别对公司的船长、轮机长、政委、电子电气员、三副进行了深入采访。通过与不同岗位人员的交流,实践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了政委的成长轨迹、工作内容与价值。
接受采访的政委一致认为,政委的工作不仅仅是管理船员,更是船员们的“知心人”和“引路人”。他们需要关注船员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船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负责组织船员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采访中,电子电气员表示,政委在工作中给予了他很多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技术培训和团队协作方面,政委的引导让他受益匪浅。三副则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政委的作用,他认为政委的存在让船员们更加团结,能够更好地应对航行中遇到的各种挑战。通过与海员的交流,实践队深刻感受到政委在船员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船员的管理者,更是船员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全国人大代表、资深船长倪迪,在航运界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他分享了自己在航海事业中的奋斗历程以及对航运事业的见解。倪迪船长表示:“有政委的船和没有政委的船完全不一样。”他强调,政委在船舶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不仅是船员的管理者,更是船长的得力助手。政委通过关注船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能够打造和谐稳定的船员团队,这对于船舶的安全航行至关重要。同时,政委还负责组织船员培训,提升船员的专业技能,为船舶的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倪迪船长还分享了一些自己与政委合作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实践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政委对船长的助力作用。他强调,政委与船长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共同为船舶的安全航行和船员的成长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此次调研采访活动,红舸引航实践队不仅深入了解了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船员服务体系,还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了政委这一关键岗位的职能与价值。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调研活动让实践队队员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他们的专业视野,更使得他们对海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供稿:杨淑欣
指导老师审核:李秀芳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商船学院】
第25分队
星帆拓航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单位调研专项
踏浪探绿向海而行
——星帆拓航实践队赴舟山开展航运低碳转型调研
商船学院星帆拓航实践队于2025年6月组建成立,由商船学院钱继成和韩修成担任指导老师。星帆拓航实践队以“绿色航运,低碳船舶”为核心方向,聚焦船舶修造与港口运营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同时依托专业特色,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在工程实践及日常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7月9日,星帆拓航实践队先后赴舟山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与浙江浙能港口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和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队员们系统考察了船舶修造环节的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及港口运营中的绿色技术实践,并同企业负责人展开专题座谈,共同探讨行业绿色转型路径与青年海事人才的使命担当。
实践队赴舟山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展厅参观溯行业之源,探绿色未来。队员们在一幅幅历史图片与一件件实物模型前认真观看,系统回顾了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从创立之初到如今深耕船舶修造领域的完整发展脉络。展厅生动呈现了公司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成果,诠释了其“匠心修船,聚力兴邦”的核心发展理念。聚焦绿色修船技术与智能化升级战略,解码船舶修造未来方向。
实践队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船舶修造的实际场景,从船体修缮到设备维护,直观感受船舶工业的运作肌理。船厂内先进的修造技术、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以及对绿色修船理念的践行,让大家对船舶行业的实际运作与发展趋势有了更具象的认知,为后续与港口企业负责人的交流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辅导员钱继成、韩修成带领下,星帆拓航实践队与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通过深度校企对话,精准锚定船舶动力工程、数字化运维等四大绿色航运核心领域。了解到企业在区位战略的优势,以及急缺复合型专业人才,聚焦船舶动力工程等四大方向与海事大学人才培养计划契合。上海海事大学带队老师则结合学校“育航海英才,助海运强国”的办学理念,介绍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 “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如何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星帆拓航实践队走进浙江浙能港口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技术部王旭晟主任的引导下参观港口各功能区,全程聚焦企业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实践成果。王主任在介绍中着重提及,公司在推动港口绿色发展上已取得显著成效。实地走访中,队员们在煤炭装卸码头看到先进的封闭式输送系统与防尘喷淋装置,有效降低粉尘污染;港口内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减少了作业对环境的影响,改造完成的岸电设施则为绿色航运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港口还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完成了岸电设施的改造,为绿色航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队员们还参观了港口的生态保护区域,了解到企业在港口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注重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港口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有幸与浙江浙能港口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智勇校友展开面对面交流。戴书记首先向队员们介绍了港口现状,他指出当前港口发展既面临全球贸易增长带来的货物运输需求扩大等机遇,也承受着环保要求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等压力。针对队员们关心的未来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戴书记结合自身经验和行业趋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建议,让队员们对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此次实践让星帆拓航实践队队员们触摸到了航运业绿色转型的脉搏,读懂了“向海图强”背后的技术攻坚与战略坚守。从船舶修造的匠心传承到港口运营的智慧升级,从校友前辈的经验分享到校企协同的育人共识,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航运事业的未来,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需要青年一代接过“敢向深蓝”的接力棒。此次舟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对低碳船舶和绿色航运行业的实践学习,更是一场使命传承。队员们表示,要带着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专业学习中锚定方向,在行业浪潮中勇毅前行,让青春之帆护航“海运强国”的壮阔航程。
供稿:陈雨欣
指导老师审核:钱继成、韩修成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经济管理学院】
第64分队
扬帆领航队
专项类别:航运地标探索专项
循迹海博古韵
扬帆领航实践队成立于2025年6月,由经济管理学院祝海宇老师担任指导老师。6月21日,实践队奔赴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航运地标探索”暑期社会实践。
扬帆起航实践队在博物馆王老师带领下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此次实地调研,我们近距离触摸航海历史的脉搏,感受航运文明的魅力,队员们通过实物观摩结合数字互动探寻航海历史的脉搏,深度调研“明朝造船记”特展,系统梳理明代造船技术演变与航海成就,为我们的“港通天下・脉承古今——航运文明地标调研行动”注入了鲜活的素材与灵感。
博物馆以“航海”为主线,以“博物”为基础,分设航海历史、船舶、航海与港口、海事与海上安全、海员、军事航海等六大展馆,海洋展区、航海体育与休闲两个专题展区,还建有天象馆、4D影院和儿童活动中心,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海文化体验。
步入“明朝造船记”展区,仿佛化身为南京工部主事李昭祥,走进了明朝的造船世界。实践队“亲历”龙江船厂的造船流程,铁作房里19种规格的铁钉展现着标准化生产的雏形,舱作房的桐油石灰舱缝技术让人惊叹古人的化学智慧,而“七星伴月”的龙骨保寿孔布局,则藏着航海者对平安的祈愿。在这里,实践队了解到了明朝船舶从设计到建造的种种奥秘,从船体结构的精心设计到造船工艺的精湛技艺,无不体现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
此次实地调研,扬帆起航实践队不仅收集到了一手资料,深刻体悟到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也认识到了航海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后续,实践队将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青少年可触可感的科普课程,让航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供稿:余洋
指导老师审核:祝海宇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127分队
闽都探迹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地标探索专项
“和”衷共济,向海图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闽都探迹实践队成立于2025年5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苏月秋、姜丽媛担任指导老师。2025年适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实践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郑和史迹陈列馆、福建博物院、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地,以郑和精神与当代海洋强国建设的关联性探究为主线,开展“郑和历史+海洋海事”主题调研。
实践队在实地调研中,追溯郑和史迹,探寻福建红色历史和研究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从和平古街的千年商韵到显应宫的郑和塑像,从船政文化的工业遗产到梅花古镇的海防遗迹,每一处地标都是航海文明的鲜活注脚。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与海洋强国建设的相通内在逻辑,进一步理解了海洋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海洋意识。
福建福州是郑和下西洋时船队的候风地,在郑和历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6月28日,队员们来到郑和史迹陈列馆,馆中文物详实记录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的远航历程,为研究郑和航海事业提供了权威史料,生动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历史。此类郑和航海史迹不仅是我国海洋文明的记录,更是我国和平友好、兼容并包的大国治理智慧的见证。福州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了解近代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在这里,队员们见证了从木质到钢铁船舶的技术升级历程,看到了船政学堂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富强所做出的贡献。将郑和下西洋的和平理念与近代船政在救亡图存中的使命对比,队员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航海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福州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海防基地,梅花古镇地处闽江口南岸,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和中琉朝贡贸易重要港口,郑和船队曾在此停靠补给、招募水手,并前往天后宫祈求水路平安。队员们漫步在古老的城墙边,抚摸着岁月的痕迹,仿佛能听到当年郑和船队在此航行的喧嚣,深刻感受到古代海事活动与海防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厚度。
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学习到了许多有关郑和历史和海洋强国的知识。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大家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养分,更被郑和精神所鼓舞。队员们表示,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要在学术研究上精益求精,更要积极参与到海洋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中来,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共同守护这片蔚蓝的家园。未来,实践团队将进一步整理调研成果,以多种形式传播郑和航海精神,为传承和发展海洋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鲁龙基
指导老师审核:苏月秋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物流工程学院】
第72分队
云帆纪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文化普及专项
洋山港:时代浪潮中的东方巨港
“云帆纪”实践队于2024年12月正式成立,由物流工程学院精心组建。该实践队怀揣着深入探究上海航运文化内核的热忱,积极致力于增强青年学子对航运历史和现代港口发展的认知与认同感。
6月20日,实践队乘坐大巴来到洋山港。港区内,桥吊整齐排列,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层层叠叠,有序地堆放着,体现出港口的高效与繁忙。“洋山深水港”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似是激昂的冲锋号角,吹响了新时代中国港口发展的奋进旋律,召唤着有志青年投身海洋经济建设。
从洋山港区的历史演变中,实践队队员赞叹洋山港在自动化领域的进步。自动化轨道吊和无人驾驶集卡在智能系统的精准调度下,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轨道吊沿着预设的轨道精准移动,快速抓取和放置集装箱,其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有了质的飞跃。无人驾驶集卡则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码头内按照规划路线自动行驶,实现与桥吊、轨道吊的无缝对接,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和时间成本。同时,先进的港口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对港口设备、货物、船舶等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让整个港口的运作更加高效、安全、环保。
除此之外,洋山港的远期规划更是令人心潮澎湃。在自动化方面,它将朝着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和无人化迈进。未来,洋山港计划打造全自动化码头,实现从船舶靠泊、装卸作业到货物运输、存储的全流程自动化。届时,桥吊将具备更强的自主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根据船舶的型号、货物分布等情况自动调整作业参数,实现最优化的装卸作业。无人驾驶集卡将进一步升级,采用更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行驶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实现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智能协同。在港口的物流配送环节,也将引入更多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技术。此外,洋山港还将加强与周边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更加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实现海运、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港口的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无数港口人以洋山港为舞台,在惊涛骇浪中拼搏奋进,为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座港口是对过往开拓者的崇高敬意,是对他们艰苦奋斗的深情歌颂,更是对新一代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
供稿:胡雪玥
指导老师审核:杨博宇
◎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风采展示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110分队
青春七月实践队
专项类别:航运文化普及专项
蓝海启航,梦想翱翔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青春七月实践队成立于2010年,实践队以“扬帆逐梦,挥洒青春”为口号,结合自身优势,为乡村学子传经送宝。历经13年的奋斗,共计服务600余名青少年,至今为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带去数十万元物资,共捐赠图书3万余册,为孩子们建立图书角、阅览室。
今年暑期,青春七月实践队前往江西赣州会昌县小密乡留守儿童乐园,开展了以“蓝海启航,梦想翱翔”主题,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本次实践由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孙汉芬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实践活动旨在普及航运文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同时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实践队得到小密乡当地政府的关注与大力支持。
8月2日的清晨,晨光宛如一层轻柔的金色薄纱,悠悠漫过连绵起伏的山峦。教室的窗户,像是明亮的眼眸,透出里面即将开启的奇妙旅程。毛笔尖轻轻蘸着那如夜般深邃的墨汁,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缓缓洇开第一道痕迹。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拉开了今日独特课堂的序幕——今天的课堂,将从“洋”的故事开始书写。
“看,同学们,这一横要像平静的海面,波澜不惊,沉稳而悠远;这一竖要像挺立的桅杆,笔直而坚韧,直插云霄。”老师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墨色在米字格中缓缓舒展,逐渐勾勒出“舟”字的轮廓。孩子们的小手紧紧攥着毛笔,脸上满是专注与认真。笔杆在他们的手中微微发颤,那是紧张与兴奋交织的颤抖。当“洋”字写完,孩子们兴奋的喊道:“三点水真的像浪花!你看,那一撇一捺,就像浪花在翻滚跳跃!”
当课桌上晾满了写满“海”“船”“帆”的宣纸,山风翻动着这些稚嫩的作品,仿佛也带着孩子们的梦想,飘向了远方。黑板上的郑和之旅即将启航,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冒险即将开始。“六百年前,郑和的船队带着瓷器、丝绸,就像快递员一样,把我们的文化和宝贝送到了世界各地,也带回了许多新奇的东西…”老师用彩色粉笔勾勒出蜿蜒的航线,那线条就像一条金色的丝带,从泉州港一直延伸到非洲东岸。每经过一个地名,老师就像变魔术一样,撒下一把“宝藏”贴纸。孩子们兴奋地伸出手,想要抓住那些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宝藏”。
在小蜜乡支教的日子,实践队是与童真相伴,与希望同行。当晚风吹动那些画满帆船与鲸鱼的作业本时,作业本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孩子们梦想的翅膀在扇动,也轻轻拍打着每颗稚嫩的心。那片蓝,是知识的海洋,是梦想的天空,是孩子们心中永远的向往。实践队的每一名队员盼这份微光,能长久续航,更盼社会各界携手,关注留守儿童群体,为他们筑起满是爱与希望的乐园,让每个童真梦想,都能迎风生长。
供稿人:李国赫
指导老师审核:孙汉芬
图1 红舸引航实践队赴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调研 田蓝蓝 摄
图2 扬帆领航实践队赴中国航海博物馆调研 博物馆工作人员 摄
图3 闽都探迹实践队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调研 苏月秋 摄
图4 云帆纪实践队赴上海东鼎钢结构有限公司交流 陈皓昱 摄
图5 青春七月实践队与小学生合影 李文婕 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