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重型破冰船关键钢材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中心”)于2021年8月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挂牌。协同中心团队目前拥有13名正高级职称、13名副高级职称和3名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设力学性能实验室、表征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和综合办公室等机构。在读博士生4人,硕士生16人。在平台建设方面,基本建成了“极地船舶服役材料检测评价实验室”,成为中心在极地船舶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支撑平台。中心原有校内实验室面积约1000m2,配备了超过100套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制备、加工和分析测试设备,设备总价值达5000万元。在过去三年的建设过程中,中心新增300m2校外实验室,并整合了100m2校内实验室空间,新增检测设备30台套,设备总价值达700万元。另外,中心于宝钢集团建立了共享合作,利用宝钢总价值达1.5亿的成套新产品科研装置进行合作研究,包括5吨真空冶炼装置、宽厚板试验机及各种焊接工艺设备和物理化学力学检验设备。与此同时,中心还共享上海通用重工提供的5000m2研发场地和价值5600万元的研发设备,为重型破冰船关键材料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中心成功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超低温交变载荷环境下特种合金的服役性能与损伤失效机理研究”在内的8项国家级项目。不仅进一步夯实了中心在低温钢和关键材料领域的科研基础,也为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心还与企业紧密合作,完成了30项产学研课题,体现了中心在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上的实用性和市场价值。在学术成果方面,中心荣获了多项重要奖项,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中心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实力。此外,中心在国内外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了70篇高质量论文,进一步提升了中心的国际学术地位。在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建设方面,中心成功授权了2项国际发明专利,30项国内发明专利,显示出中心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心发布了2项团体标准和2项国际标准,进一步推进了相关技术在行业内的标准化进程。
协同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以该领域国际前沿为参照,以国家和企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到2025年末,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具有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与研发方向,拥有较高水平和凝聚力的科研队伍,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拥有极地材料开发检测以及工程化和行业咨询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